《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时间:2022-09-19 10:54:44 王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王勃一直在郁闷中自我排解,在失意中自我勉励。所以,他眼中的景既是登阁所见之美景,又是内心曲折复杂的情感映射。他带我们走进如诗如画的境界之时,也带我们走进了他自强不息的心灵。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其父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优越的出身,使他形成了不羁的性格;良好的文学熏陶,奠定了他出类拔萃的文才。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对策深得考官赏识,被授予朝散郎。不久又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少年有为,令世人敬羡。然而,这可能也正是王勃一生悲剧之源。此时的王勃,年岁尚幼,涉世未深,做事率心任性,未能深谋远虑。当时王宫流行斗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戏为一篇《檄英王鸡》,据说颇显文采。宫中流传开来,高宗闻之大怒,认为他的所为不利王子间的团结,遂逐出府。于是他出游巴蜀,过着“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漂泊生活。后补虢州参军,又因擅杀官奴,判了死罪,遇赦免死,却丢了官职。其父亦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滕王阁后,在此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适值南下探亲,途经此地,也应邀参加了盛会,席间有机会写下了这篇经典之作《滕王阁序》。当然,我们不难看出王勃借阎都督之笔,浇心中块垒之痕,借阎都督之笔抒心中之志之迹。现在,我们重点探究一下王勃借登临之作表达出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第二、三段是登临之作的写景之笔。先交代了登阁的时令,是九月之秋,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景象。起笔便把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象,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准地表达出来了。接着交代自己的立足点,站在崇阿之上的“仙人之旧馆”,面对“帝子之长洲”,看到翠峰高入云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萦回曲折,桂殿兰宫如冈峦体势。在此,色彩的对比、高下的变换、远的山水、近的宫殿,无不恍若画中,让人感到目不暇接的美。但在作者,更美的远不止这些,更在于它让人恍若离世,如在仙境,超凡脱俗。现实生活让他失意,令他郁闷,在此可全然忘却,只管尽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之中。大自然是怎样的一种美呢?是“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的清寒之美,你能说这种意境不是契合了他失意、凄苦的心境吗?试想,一个心中充满惆怅、凄凉的摄影师,能选那鲜花绿草、莺歌燕舞之景入镜吗?

  接着,披开绣闼,俯视人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山川秀美如画,意境开阔,顿感心胸豁然,再看市井,一片繁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这又勾起他对功名的向往。心中的迷惘郁闷顿然全消,他明确了人生目标,坚定了追求的方向。于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暗合了他此时的心境,他由郁闷、凄凉到开朗豁然,眼前顿觉一片清新亮丽。此时作者眼中看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景,在秋水长天的大背景中,与落霞齐飞的“孤鹜”,那种奋飞的执著,成了作者眼中的特写,作者心中的那份冲动,一定和“孤鹜”一起飞扬。唱晚的渔舟,惊寒的雁阵,无不带着作者的心音,传向远方……

  是的,作者在后文中表达情感的部分,完全可以为此作诠释。作者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句,由写景过渡到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描述。“望长安”“目吴会”委婉地说出心中的渴望,渴望京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地势极”“南溟深”“天柱高”“北辰远”,写出自己的迷惘与郁闷,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谁解我心,助我越过重重关山?漂泊之苦,历尽被弃的坎坷。最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接表达报效朝廷而不得的无奈与殷切的期盼。

  无尽的期待,使人备受煎熬。煎熬中,王勃有痛苦的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他把自己的失意归结于命运,“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继而又追想历史上的贤才名将,不也有怀才不遇的冯唐、李广吗?不也有贾谊、梁鸿吗?甚至推想,他们的不遇、被弃,也未必是时代不清明,君王不贤明,是他们自己不识时务而致的。所以,他充满自信地自我勉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甚至,“酌贪泉”能“觉爽”,“处涸辙”能“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尽管北海遥远,但我会像大鹏一样乘六月海动的大风而抵达;尽管时光已虚度了很多,但我会珍惜眼前、未来。是呀,他要超越空间,追赶时间,坚信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会让自己的生命有为。“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空余”“岂效”二词,充分表达了王勃对孟尝、阮籍两位贤才高士的否定。借这种否定,表达他强烈的不甘沉沦寂寞的情怀。

  拓展阅读:滕王阁序故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西汉《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初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初九路过洪州时,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州牧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等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代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8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回程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01-24

《滕王阁序》中的虚词08-03

滕王阁序中的名句11-01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07-21

王勃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12-09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及解释09-08

《滕王阁序》中成语及解释07-25

滕王阁序中的文言现象08-15

解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用典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