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

时间:2022-09-15 09:40:20 王安石 我要投稿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王安石在登飞来峰的内容,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体裁:七言绝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②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④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缘 :因为。

  ⑥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名家评价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畏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天津大学教授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相关文章:

登飞来峰王安石08-28

《登飞来峰》王安石11-30

王安石 登飞来峰11-06

王安石《登飞来峰》11-06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8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09-14

王安石登飞来峰答案11-24

王安石古诗《登飞来峰》09-15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