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海门的渊源

时间:2020-10-10 08:51:45 王安石 我要投稿

王安石与海门的渊源

  引导语:王安石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与海门的渊源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吧。

  海门是江海门户的简称,本是长江入海口因泥沙沉积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海门县;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

  据崔桐在明嘉靖年间撰修的《海门县志》记载,王安石曾出任海门县令。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谥号曰“文”,人称“王文公”。

  据《明嘉靖海门县志》等志书载,王安石继其友沈兴宗之后出任海门县令,任职时间不到一年,由于时间太短,未见政绩记载,但志书肯定其“治声籍甚”,也就是治县有方,群众反映很好。原文如下: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擢进士第,佥书淮南,至中和为海门令,治声藉甚。后遇神宗,位至宰辅。卒,谥曰文。

  王安石任海门知县一事在《宋史》里并无记载,清嘉庆年间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没有记载。据考证, 两部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和《舆地纪胜》的通州部分,都提到王安石与海门的关系:《方舆胜览》通州的官员无王安石,但在沈兴宗名下提及王:“沈兴宗为海门县令,王介甫为撰海门兴利记”;《舆地纪胜》通州的官员有王安石,“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同时该书通州的碑记目录中,又列《海门兴利记》,下注作者为沈兴宗。这样一来,王安石就由《海门兴利记》的作者变为海门县令,沈兴宗则由海门县令变为《海门兴利记》的作者了。正是《舆地纪胜》误将“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解读为“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才将王安石误作海门县令,正确的解读应为“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撰海门兴利记”,即第二个“为”是衍文。

  综上所述,虽然不能确定王安石在海门当过县令,但可以确定他为海门写了一篇《海门兴利记》,其中也记载了王安石与海门的因缘。原文如下: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在这篇记中,王安石首先用《诗经·豳风》里的诗句“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表达百姓服从官吏的安排,官吏根据民意来管理百姓的理想状态;随后有记录了沈兴宗在大兴与海门的政绩,并赞扬沈兴宗是真心实意爱护百姓并且想方设法让百姓得到实惠。还说,如果沈兴宗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其作用将会更大。

  沈兴宗,名起,号兴宗,浙江宁波人。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任海门县令。沈兴宗是海门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正县级领导,他为官清正,兴修水利,筑堤挡潮,后人称之为沈公堤,就是现在的老皇岸,它西起余西,东至吕四,绵亘八十里,如海上长城镇守家园。沈公堤与范仲淹所筑范公堤接壤处,就是岸头镇(今王浩镇),当时王安石在沈兴宗的家乡宁波任县令,两人有着深厚的交往和友谊,王安石闻知沈兴宗的`业绩后,十分欣喜,撰写了《海门知县沈兴宗兴水利记》加以激赏。后来,沈兴宗得到包公的赏识,提拔重用,当沈兴宗离任赴湖南时,王安石还赋诗相送:

  谏书平日皂囊中,朝路争看一马骢。

  汉节饱曾冲海雾,楚帆聊复借湖风。

  皇华命使今为重,直通酬君远亦同。

  投老承明无补意,得为湘守即随翁。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曾是推动北宋风云的实权宰相,但他在年轻时并不愿意在京城为官,原因是他想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做些实事,把平生所学和政治理想通过基层工作中得以实现。王安石自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员。王安石表达志向之时很有文艺腔,他曾上表要求:“东南宽闲之区,幽辟之滨,与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即使在他已经当上宰相,还是忘不了夙愿,他的《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就是在收到其妹夫朱昌叔回忆江阴的诗作后的酬唱之作。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王安石的《海门行利记》通过赞扬沈学宗修大堤,让百姓受惠,注重民生等事迹,来宣扬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基层工作的理解。史载,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法令,如《青苗法》等,都是在他当地方官的时候试行过并且效果很好的。其实王安石的前辈,改革家范仲淹在大张旗鼓地推行庆历之前,也早在景祐年间,就已经在苏州等地试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宋神宗给王安石以极大的支持,王安石也体现了极大的决心,但变法还是遭受了极大的阻力。为此,王安石喊出来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宣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就是著名的“三不足”。

  无论是范仲淹新政,还是王安石的变法,许多政策都在他们当地方官的时候试行过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应该肯定其合理性,但当这些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即便如此,仍不能否认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他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与海门的渊源】相关文章:

元稹与茶的渊源11-08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06-21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贾生》12-21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12-07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08-09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11-11

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究11-21

王安石 《南浦》鉴赏 与答案11-06

王安石《元日》原文与译文01-05

王安石与欧阳修的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