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注释

时间:2023-09-27 15:30:28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注释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他从一个初入仕途,对前途报以希望,对自己的理想和愿景十分明确,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能真正做到有利于百姓,为国家造福。但政治上的复杂,又岂是一个刚入仕途且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能顿悟的,而这也是他成长的必然经历,也正是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让他的眼界和胸怀得以开阔。

  苏轼一生留存于世的经典作品有很多,豪放如斯的有《赤壁赋》《念奴娇》等,清新秀丽的如《浣溪沙》等,但不论诗词是何种类型,前面两句均是以叙事、绘景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对事件的概括,来表述自己当时看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并能够根据这些基础的体会来延伸自己的想法,上升到自己看待问题的高度,升华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能够改善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感。

  纵观他的一生,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他在北宋历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君王,屡次委以重任,又屡次被贬。而他始终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即使被贬官流放,仍然初心不改,一心为民解忧。

【题西林壁注释】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翻译及注释10-14

《题西林壁》古诗08-10

《题西林壁》说课稿06-25

《题西林壁》教案11-12

题西林壁鉴赏11-05

题西林壁翻译12-21

题西林壁诗意12-07

题西林壁的道理09-16

《题西林壁》赏析10-11

苏轼题西林壁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