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

时间:2022-10-11 11:22:34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

  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题西林壁》是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文学赏析,欢迎大家来借鉴!

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片断的赏析

  这一教学片段较好地体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变“讲堂”为“学堂”,使古诗教学焕发出活力。

  一、扶放结合,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大胆的“放”和巧妙的“扶”有机融合起来。

  大胆的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学习古诗之前,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组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由此,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了探究经验,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带着学习中的疑问走向老师,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老师要通过“放”来了解学情,来决定是否“扶”,怎么“扶”,从而不断调整我们的后续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教学片段中,有一位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解释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的意思。虽然有学生对此解释进行了纠正,但他们对整句诗的.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把串讲诗句意思这一环节提前,采用简笔画的形式适时点拨:“岭”与“峰”的各自特点。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比较具体的讲出了诗句的意思。这样的“扶”,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得较为自然、较为巧妙。

  二、积极参与,合作探讨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再相互探讨中,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在合作式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讨论,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也就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合作学习时,无论在哪个小组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什么意思?”“我知道……”;看到这样的情景:,翻看课前搜集的资料,举手询问……

  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全开放状态,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互动方式,集思广益,使学生心目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澄清,错误得到修正。同时合作探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以及团对合作精神都有积极意义。

  这样的古诗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逐句串讲的厌倦,而是探讨研究之余的喜悦和求知欲,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古诗教学焕发了活力。

【古诗《题西林壁》文学鉴赏】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的古诗鉴赏12-05

题西林壁古诗鉴赏12-05

题西林壁古诗的鉴赏12-05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鉴赏12-05

题西林壁古诗分析鉴赏12-05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鉴赏12-05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鉴赏12-05

题西林壁苏轼古诗鉴赏12-22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