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

时间:2022-10-02 22:15:29 滕王阁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

  初读《滕王阁序》者,多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作为骈文典范,王勃此文气势恢弘自然,意境开阔,辞采更是绚丽工整而少堆砌矫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相关内容。

《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

  文学评价/《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就是在远赴交趾途中所作,当后人在千百年后看到历史展现给大家的王勃一生概貌,发现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王勃短暂生命最后迸发的激情与热量。一个才气凌云,文章但成则天下震动的年轻人在自己命运的颓势下会如何思考,《滕王阁序》给了人们窥见作者心灵的机会,然而王勃却意图用繁华笔触将自己的命运之凄苦支开,并且让百代品赏者迷失在文字的宫殿里无法自拔。在此赘言附会勃文每段文字的背后深意,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谋篇,文气变化来接近王勃年轻却已蒙尘的心灵。

  文章前面部分大多是对南昌人文地理的赞颂之辞,王勃以其生花妙笔展开一幅奢华的名楼雅聚图。悲剧的结构总是让前面营造的宫室楼台随后倒塌,但是王勃营造的这幅美景却不用被毁灭,因为他自己不过是个过客,这样的美景本来就不属于他,而且与此美景相关的仕宦之途也不属于他。因此他很自然的写出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样凄凉之语,这句在也是全文的关节之语,王勃以此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发出拷问。作为一个年轻的才子,王勃在传统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只能幼稚的抱着“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样软弱而充满疑惧色彩的希望。

  在文章之后的部分,王勃疑惧的希望明显的在文字中摇摆,他承认“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又时时勉励自己“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但是文章颓势,如同命运颓势一样已然无法扭转。这并不是什么宿命论的推理,而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遭遇的错位使然。作为失路之人,在不“识路”的前提下做出再多努力,最终都大概免不了依旧走向错误之境。这种感受,王勃也深有体验,在其著名诗歌《别薛华》中,他用更为显白的凄苦文字写道:“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作品特色/《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

  诗词赏析/《滕王阁序》

  初读《滕王阁序》者,多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作为骈文典范,王勃此文气势恢弘自然,意境开阔,辞采更是绚丽工整而少堆砌矫饰。而《唐摭言》等诸史籍对王勃写序时当场立就,年龄幼小等种种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腾云起雾,让人读文章时不免多了一份唏嘘之慨。勃文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声。

  然而细品此文,则觉浮华背后,凄凉难掩。细按历代骈文宏于此篇者数矣。信然勃文辞藻华丽,但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过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因此可见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勃文好处,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

  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关于他人生的这一错落,新旧唐书有一段相差无多的记载。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一为勃年未及冠就已经名动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二为王勃的人生转折在为沛王门客时因一篇戏噱之文而起,而此时王勃依然年轻,可谓少年失意。少年得志与转瞬失意,这过于巨大的命运张力对一颗年轻的心灵来说过于残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阴影,杀官奴,远走交趾省亲,一个天才的生命迅速耗尽能量,在惨淡的近乎荒谬的落水悲剧中收场。

  文言知识/《滕王阁序》

  通假字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逢迎:古:迎接;今: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俨骖騑于上路(俨:古:整齐的样子;今:庄重)

  俨骖騑于上路(上路: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学位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猖狂:古:狂放;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今:看机会,看形势)

  谁悲失路之人(悲: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 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 尽:完,尽头。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 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即:则。

  ①控蛮荆而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名词,序)

  ③司马懿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词类活用

  ①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②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③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④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⑤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⑥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⑦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⑧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⑨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⑩雾: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

  骇:川泽纡其骇瞩 (使动 使……吃惊)

  美:四美具,二难并 (形作名,美好的事物)

  难:四美具,二难并 (形作名,难得的事物)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扩展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

  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02-01

滕王阁序赏析10-15

《滕王阁序》文言现象09-23

滕王阁序诗词鉴赏12-16

王勃的《滕王阁序》赏析06-02

《滕王阁序》王勃赏析09-15

滕王阁序朗诵赏析10-28

赏析《滕王阁序》经典名句10-28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