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全诗翻译

时间:2022-10-08 16:47:30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翻译

  陶渊明是晋代的著名田园派作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的饮酒全诗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翻译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辩,辨识。

  译文1: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译文2: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这首《饮酒》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醉花阴》等名篇都有此诗的影子。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自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始,之后唐代大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对他亦十分赞赏,“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唐·白居易《题浔阳楼》);宋代评价更高,大文学家苏轼酷爱陶诗,认为陶渊明的诗在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杜甫之上;南宋的真德秀将陶诗与《诗经》、《楚辞》并列,认为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元明清等各代对陶诗大多推崇备至,甚至认为是“宇宙间第一好诗”(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自然、平和的心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语言朴实无华,境界高远幽邃,诗意空灵安谧,洋溢着一股恬静闲雅之气。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共二十首。诗前有序,说明作诗的缘起。

  组诗中虽然只有九篇直接写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诗人酒后抒发情怀,故总题为《饮酒》。清代文人方东树说得很正确:“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这一篇是其中的第五首,是最优美、也是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名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淡淡地说出:自己的住所虽然也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之中,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和世俗的纷扰。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最核心的第四句诗“心远地自偏”顺势推出,即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平和与宁静。这四句诗,从第一句说事、第二句转折、第三句发问、第四句作答,势同流水,一气呵成,又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阐明了诗人的心理与崇尚。陶渊明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并身体力行回归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原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在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以外,更重要、更本质的是直接面对大自然,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斗,得则喜、失则忧,使得人生充满了焦虑和矛盾、缺损和痛苦。完美的生命形态应该是复归自然,才能使人生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诗人在这里所说的“车马喧”,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门庭若市导致的车马的喧闹,而是喻指社会的喧嚣和人世的纷扰。而“心远”的“远”,就是对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这一切世俗利害的超脱与淡然。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远”,不受尘俗烦扰,俗话说“大隐隐于市”,所居之处就会僻静而安宁,心态就会平静而闲适,身心就会陶然而自乐。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就把自己的这些哲理的思考,以非常精妙的诗句,通过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的影像表现出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古,人们就视菊花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凛冽的秋气使百卉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幽香四溢,绚丽灿烂,因此人们尤其文人非常喜爱。陶渊明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诗中常常可以见到菊的身影,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赞美菊花坚贞秀美的英姿、卓尔不群的风貌。诗人在自己的园圃中随手采摘菊花,偶尔抬起头来,无意中目光所见,是面前那静静屹立悠然静穆的南山(即陶渊明住宅南面的庐山)。

  历代文人对这两句诗极为推崇。人恬静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人悠然、山悠然,人与自然融洽地化为一体,情与景会,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物我皆忘。眼前的景物则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并不着力描写面前南山那些引人入胜的景物,也不写空中所见的飞鸟矫健凌空的姿态,只是概括地说萦绕山中的岚气日暮时分更加美好,一群群鸟儿相亲相爱结伴而归。在陶渊明看来,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大自然这种充沛的生意和飞鸟呼朋邀侣结伴归来的自由与自在,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陶渊明总是这样概括地描绘眼中、心中的景物,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我融于物,神与景接,从自然中去领会人生的真意,认为一切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而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还人以自然的本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明确地告诉人们,人可以也应该从大自然中去细心地体会人生的真意,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大自然的启发下领会到的理想中的生活意趣,想辩说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道家的庄子曾说过:“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有位现代作家也说:“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因此,陶渊明这里的意思是:领会到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陶渊明的这组诗题名《饮酒》,这位极其看重志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士,“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赋》),除了前面所说的缘由外,看来仍有深意:一种沉浸于物我两忘意境中的联想与追求。观照今天,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心态平和,回归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大千世界一道共奏一曲和谐的乐章,则也是地球村中现在和将来每一个人的追求。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翻译】相关文章:

陶渊明饮酒诗翻译11-12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12-01

陶渊明饮酒全诗赏析10-06

饮酒诗陶渊明11-16

饮酒陶渊明的诗11-15

陶渊明饮酒诗11-24

陶渊明的诗饮酒08-23

《饮酒诗》陶渊明11-10

陶渊明的饮酒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