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练习题

时间:2023-02-15 10:10:40 炜玲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练习题了,做习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习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1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未果,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魏晋( ) (6)处处志之( )

  (7)屋舍俨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还家( ) (10)乃不知有汉(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渔人甚异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属( )

  (15)怡然自乐( )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

  (17)欣然规往( ) (18)豁然开朗( )

  (19)咸来问讯(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二、判断。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5、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喻什么?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1、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5、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2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3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36、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0、有人认为《桃花源记》跟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3)田间小路 (4)妻子及儿女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做标记 (7)整整齐齐的样子 (8)互相通达(交错相通)(9)通“邀”,邀请 (10)竟然 (11)值得 (12)对……感到诧异 (13)都,全 (14)类 (15)愉快的样子 (16)对;向 (17)计划 (18)敞亮的样子 (19)都(20)邀请

  二、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三、(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7)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8)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1)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四、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2、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点即可)

  13、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15、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17、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18、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19、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2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2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6、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7、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9、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⑴源中生活安宁,⑵能安居乐业,⑶和睦相处。

  3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5、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

  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

  ②村中的生活情状;

  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39、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40、示例:不认同。《桃花源记》看似写隐逸避世,其实是写理想社会,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其精神实质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颓废。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2

  一、【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

  交通:俨然:怡然:

  妻子:邑人:绝境:

  外人:间隔:无论:

  不足:未果:问津: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东晋陶渊明

  2、顺着、沿着遇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

  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

  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隔断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探求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练习题11-24

桃花源记练习题09-03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11-29

桃花源记翻译及练习题09-25

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09-06

桃花源记的综合练习题11-13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08-22

《桃花源记》随堂练习题11-15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