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唐诗鉴赏

时间:2020-09-26 18:22:19 唐诗 我要投稿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唐诗鉴赏

  这是高适早年的一篇重要作品,约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春由蓟北南返宋中途中的淇水之滨。时年诗人三十五岁。诗中借与据和郭微的酬唱之机,叙述和披露了自己大半生的坎坷遭遇,“永愿拯,孰云干鼎”的高尚理想和节操,并表现了自己推崇“建安”诗风的创作趣尚,尽情抒发了一腔郁勃不平之情。它是高适前半生思想和行事的总结,是后半生进入仕途后努力“救苍生之疲弊”(高适《谢上剑南节度使表》)的思想基础。

  【原文】

  淇上酬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孰云干鼎!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贝丘,西顾弥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且欲同,焉能志鸿鹤!

  【赏

  第一部分

  从开始到“安人在求”二十二句为第一部份,叙述早年之经历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开篇诗人就截取“别京华”这一经历,将自己萧条冷落的悲凉心境倾吐出来。诗人二十岁时初到长安,踌躇满志,想在长安建功立业,但“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使他猛然醒悟,出生贫寒的诗人根本没有进身之机。第二句中用一“乃”字,不但表现出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转折,而且巧妙地过渡到下文的叙述。在天真的诗人面前,“别京华”只是他仕途不幸的开始。紧接着“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十字,又叙写了自己以“章句”之学求仕的巨大挫折。文路不通,改走武路,诗人“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诗》),欲从军边疆,沙场报国建功。他“登蓟门”而遥望,只见沙漠之茫茫,“风尘”(喻边患)之四起,痛悼时艰,“倚剑”感愤,但不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不禁遥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得遇雄主,驰骋疆场,建不朽之功业,垂万古之英名,自己却空怀抱国志不免感慨万分。紧接着以“拂衣”、“驱马”两个动作描写,把他对权势压抑的之态,曲郁难伸的失意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他怀着一腔愤走向社会下层。“沧州”(水曲之地,此指隐居者所居的地方)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邯郸城廓闪动着他的身影,时而“淹留”于“酒肆”之中,时而“栖泊”于“渔潭”之上,孤独寂寞,尝尽“艰险”;人间“善恶”无不穷尽。然而,诗人“穷且益坚”,长期的挫折,更激励他昂扬奋发。“艰险”的生活,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更唤起他济世救民的壮志。因此文势至此,突起波澜,唱出了“永愿拯,孰云干鼎”的宏伟抱负。“”,本指割草打柴的人,此指广大穷苦人民,“鼎”,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两句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苦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紧接着“皇情”二字,以纯朴敦厚的上古遗风,与当今“浮薄”的“时俗”相对比,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并进而提出“任贤”“安人”“求”(,疾病,此指人民的疾苦)的具体措施。以上六句,言简意赅,可谓诗人一生政治理想的.纲要。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故交”以下六句。先开一笔,以己及人,回应“酬三据”的题旨,继而以“灵奇”赞其不同凡俗的才气;以“”颂其耿直敢言的品格;以 “隐轸”夸其经世济民才略的富盛,以“建安风骨”喻其诗作的慷慨激昂,至于才能声望的“先鸣”,风度信谊的超拔和真诚,那更是有口皆碑。据虽“自持才名”,但不过主簿县令而已,郭微亦不过一“少府”。这不但不能一展大志,而且为“州县”琐事所,为地域的阻隔所“限”,连“言谑”之机也没有,只能神 “驰”“贝丘”,“西顾略”(贝丘,今山东博兴县南。略,今河南县西北,可能是郭二人所在之地),遥寄相思罢了,这其实就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所以,诗人的感情再度强烈地喷发出来。“淇水”东流,“浮云”飘逝,己之理想俱“不堪托”,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使诗人不禁发出“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的强烈呼喊。最后四句,以“不然”二字再一转折,设想自己若不被赏识,决心“耕凿”一生,自食其力。如“”营巢,一枝足矣自况(见《庄子·逍遥游》),就不能效“鸿鹤”高飞,一举千里。这个结尾,从字面上看,似乎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潇洒出尘的恬静心情,其实是正话反说,他一生对政治十分热衷,决没有真正归隐的想法,诗人的愤之情是不难体会到的。

  【作者介绍】

  高适(702?—765) ,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 “求丐自给”的流浪、渔、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11-04

《酬张少府》唐诗鉴赏01-04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唐诗原文鉴赏10-28

王维:酬郭给事唐诗鉴赏11-25

《别董大》高适唐诗鉴赏11-17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07-13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10-19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0-11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11-29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