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时间:2020-09-25 13:49:57 唐诗 我要投稿

唐诗三百首之《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唐诗三百首之《长沙过贾谊宅》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解: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韵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诗人刘长卿的七言律诗《长沙过贾谊宅》堪称唐代律诗的精品。

  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屡次犯上,曾两次遭到贬谪。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为被诬陷,由现今湖南湖北一带贬往当时还比较荒凉的浙江。

  《长沙过贾谊宅》应当作于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谪宦:贬官。栖迟:飘泊失意。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给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长沙过贾谊宅》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长沙过贾谊宅》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唐诗三百首之《长沙过贾谊宅》赏析】相关文章: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12-21

唐诗三百首:长沙过贾谊宅12-09

唐诗:长沙过贾谊宅12-04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07-14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11-25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10-11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0-11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09-04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翻译及赏析12-28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