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时间:2020-11-08 14:44:17 唐诗 我要投稿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诗鉴赏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如生,形象感人:黑云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一提易水,人们心中就会浮起这一幕:在萧瑟的秋风秋色中,一群白衣白巾的壮士们,在河水滔滔奔腾向东南流去的易水河边饯别。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送自己的勇士去赴死。一位壮士庄重地取出一张弦乐器—— 筑,弹着一曲悲切的乐曲;另一位壮士,和着悲壮的音乐唱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面。李贺这里用易水这个意象牵动人们的联想,渲染了悲剧气氛。霜,给人以寒的感觉;鼓声低沉,更增添战争气氛的压迫感。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个“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人公,受过君主的恩遇,在国家危难,形势紧急情况下,都挺身而出,刀剑出,利箭上弦,为了报答君恩,决一死战。由于前面六句对战场气氛、形势危迫作了如生、有声有色的渲染,因之,此时表现出来的英雄群像,就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是一首以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边塞诗。景与人物相映衬,声光色态相交融,很有盛唐边塞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