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

时间:2022-11-07 11:59:38 苏轼 我要投稿

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

  苏轼,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相信大家都知道且听说过吧?你觉得苏轼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下面就是小编对苏轼的文化性格进行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

  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 篇1

  苏轼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众多性格极其丰富的文人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迦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苏东坡传》译者序)

  一、苏轼文化性格形成的多元性

  1.目前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

  20世纪60年代通常的看法是:苏轼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大致以“外儒内道”(《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近来较为普通的看法是: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与大量的政治、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到后期尽管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但已参入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2.丰富的内涵,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苏轼文学创作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从苏诗中人生感悟足可见其思想是积极用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体,作家主体认知能力与传播能力的构建,必然要在其作品中显现出来。这是一个容易理解而又极不容易说透的问题。

  虽然苏诗以透辟、爽利、明快见称,与唐诗蕴籍、含蓄、温润的风韵不同。朱熹说苏轼:“一滚说尽无余意。”(《朱子语类》)刘熙载说:“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但很多方面却表现出复杂和多样的思想”(《艺概》)。《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前两联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抓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用精妙的比喻,从大处入题,引出人生行迹的不定感。刚步入官场,就产生了深刻的人生遐想。《白步洪》“我生乘化月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倍荆棘埋铜驼。……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驶如吾何”。写奇景,写感悟,写对人生的广漠无垠沉思。阐述光阴似箭,人生匆促,时过境迁,宇宙变换无穷的哲理,引发人深思;不解其谜,只说要主观心灵不僵化,不以物迁而旷然自处,无所不适。在咏唱友人刘敞收藏古器的诗中:“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苏轼《次韵刘京北》)将庞大的人生体系,以行程入笔,展示有得有失,忧乐循环的道理。在一首与友人酬唱的次韵诗中更显进一步拓宽,延深。“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欢。……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苏东坡全集》)综其一生,病痛、欢乐、悲忧循环往复,在所难免,事过境迁,变化无常,均可一笑了之。与他早年所咏:“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坎坷”的感叹有所不同。再到写《送参廖师》时日益成熟,已借用禅理发挥了深湛的诗趣:“欲令诗语妙,无厌空旦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复众好,中有至味永。”要以空旷宁静的心态,观察和捕捉生动的意象,各种景观。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需要超拔闹市自我反思,如此方能写出含纳多种情趣,蕴寓深厚内涵,充盈无穷韵味的诗篇。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不难以从中体会其感慨与无奈,然而同时也能读出这种感慨背后的自负与自豪。可以说一生浮沉,仕历变迁,个人际遇的苏轼自有他非同一般的功业观,也自有其一套独特的人格价值思想体系。正是如此才形成不为外物所动的遗世独立的人格,却又并未陷入宗教的虚无,以其敏感的禀赋,高雅的情愫,催发了他深刻的思想感悟:“微生偶脱风波池,晚岁犹存铁石心。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潜道根深。”

  3.儒释道内涵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思想复杂,受到佛释道的诱发并超脱。儒家以入世为基本精神,又以“达兼穷独”,“用行舍藏”作为必要的补充;佛家出世,道家循世的基本精神,则又与儒家的“穷独”相通。我们难免要探究他的人格魅力的形成,究竟受哪一家影响最大。而他却是在一生的激荡融合,成为文化性格的基柱,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他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中,提炼出自己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命和无垠的永恒相比,虽然是那样的短暂。但生命本身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他无论是为臣子,还是为父兄,为丈夫,都以儒家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个纯粹的道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同时他自身的环境和生活经历又是其形成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西蜀乡土之恋的文化背景,其次是他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他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既经顺境,又历逆境。但并没有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在吸取传统人生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一条苦难—省悟—超越的思路。使得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撞击,制约而实现互补互融的。他的经历济世的淑世精神和贯穿一生的退归故土的乡恋之情,对刚直坚毅的人格力量的追求和自由不羁的个人主体价值的珍贵,都奇妙地统一在他身上。

  4.苏轼的艺术创作是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他形象的流露与表达。

  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描述,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他的形成,规定和影响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甚至是文化性格。苏轼复杂、兼言的思想,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他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多元;人生阅历的丰富,又厚重了性格的内涵。他的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展现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的真实人生,传达了他深邃的人生感悟,秉承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承受了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更使得他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全新的视角,形成自己丰富、深刻和全面的文化性格和自我设计。

  二、苏轼文化性格的表达

  1.旷达

  苏轼的思想核心使得他的性格核心是旷达。真率中的旷达。他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原因,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的旷达使得他心中无所挂,胸怀坦荡,虽多遭不运,而乐观情怀不变。王水照先生说:“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5]《送任亻及通到黄州兼寄兄子父》:“吾州之家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到了“乌台诗案”由“少年盛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增加了傲世,抗世的成份。《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又说“我本不达世,而世与我殊”[5]。尽管他在仕途上迭经逆境,坎坷困顿,但他总能“矫首独傲世,委必还乐天”。始终保持一种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过大庾岑》:“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还正。”在岭南,受诬陷又恬然自足地说:“天人同一梦,仙凡无两录,陋帮真可老,生理亦粗足。[《苏东坡》]”又说“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处境不佳,乐观依然。写在惠州欲登临高亭,感到“足力疲乏”难以如愿,忽而恍自悟,“此间有甚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苏轼在对应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努力,以我役物,而不为物役,且能傲视磨难,淡漠得失。在逆境中,豁达开朗,随遇而安,泰然自处,无往不乐的旷达,彰显其文化性格。

  2.谐趣

  《独醒杂志》卷五,“东坡多雅谑。他的谐趣是在人生中淡化苦难意义,用解嘲来摆脱困苦,以轻松化解悲哀,以平衡来润滑其心灵。

  《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表达他对在海南受迫害的蔑视。有时又是自然率真的本性。他从来不收敛自己的幽默才能。他那充满机智的对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于应对,后人专门整理了一本《东坡志林》。就连写山水也有意识,亦曲曲传出:“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两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苏轼诗集》卷九,《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他在黄州过得是神仙般的生活。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月一酒都倾注,倾心甚至迷恋。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之间的“黄泥板”上,他喝醉之后,谱出《黄泥板词》,“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其素月之团团。惑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日: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晏兮草木胖。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苏轼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渐渐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其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尖锐、疾狂、愤怒,而却用一种感动、温暖、诙谐,以至自我解嘲、自我调整的笔触,以幽默谐趣这种特有的风格抵御人生逆境的不公,以排遣、化解人生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他的这种谐趣是“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在他所作的许多随笔杂记,超越了道德、功利、目的,“味最淡”,却最真,也成了人们最为喜爱真情传诵的永世之作。一篇写两个乞丐的故事的随笔:“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他不愧是一个幽默大师。《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他在岭南的蛮荒之地,却采撷生活中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以达到心灵情绪的稳定和灵魂之气的发放,使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让心灵净静,跳动纯真自然。

  3.圆通

  这是苏轼艺术人生的枢纽。充分体现个体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平和恬适的文化性格,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是他人生思考的落脚点。

  《独觉》:“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说“独觉”,暗指禅机,禅悟,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有达到悟,那么对于人生的凄苦凄风也就能安之若素,恬然自处。他将诗入禅,又是禅入诗。将禅宗的思维反之“借禅以为诙”,戏谑人生,圆润生活。人生不必过分执着,应该向往一种“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的终极境界。“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极力为自己保一块幻想中的具备完整人格的心灵世界。苏自述云:“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之从十指出也”。《苏东坡前集》卷十六:“(文)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圆通使他物我两忘,更是禅家之真谛!文学创作使无可忍受的世界变得可以忍受,使他体认到个人生命活力的乐趣,主体自由的享受。东坡说:“吾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春渚纪闻》卷六引)坎坷的境遇却因此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艺术创作是苏轼的真正生命。[6]

  旷达,谐趣,圆通构成了苏轼文化性格系统,统一于他的人生思想之中,以其主体“自己构成自己”,性格熔铸儒释道的精神。在其一生中变化,发展却又平衡着,他奋进不息的淑世精神和游于物外的旷放襟怀,始终如一,毕生不渝,成为文学宝库中引人称赏,值得弘扬的人文景观。正如他自己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 篇2

  首先,苏轼的旷达、好爽、乐观是来自于他性格最本身的直率,而且这个才是他的本质,是天生带有的,苏轼的一生官运坎坷,也就是他直率的原因,得罪了很多的权贵,而她的诗词也是与直率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首先是自己的生活,再一个就是他的仕途,可以说是起伏不定的,从生到死,都是在起伏中度过的。

  虽然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他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关系,他直率的性格也造就了他有一颗博爱和宽阔的心,慢慢的他的诗词里面也充满了豪放和轻松,更是有一种淡泊名利的气氛和一些看清事实的独特眼光,这些都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体现了出来。

  苏轼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讲,他成了北宋各个集团之间争抢的产物,而从他自身来讲是因为他看清了一切,加上性格原因他心里无所牵挂,自然而然的就豁然开明,自然一切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无所适从了。

  苏轼因为心中无牵挂,最终以豪迈的本色走完此生。

  苏轼抗洪的故事

  苏轼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说一波三折,曾经几次被发配到离京城很多的蛮荒之地,苏轼抗洪讲述的就是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带领士兵与群众抗击洪水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为官的恪尽职守。

  史书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家园。于是让士兵将想要逃走的富民们赶回去,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来到了武卫营,将卒长找来,号召卒长带领士卒去抗击洪水,卒长看到苏轼还在坚守岗位,非常的感动,于是带领着士卒们穿着短衣,光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抗击洪水,筑成了一道长堤,长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进入城内了,这样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还在日夜不停的下,为了守住城池,苏轼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过家门也不回家,并且让各级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后来苏轼还将那里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并且申请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防止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并且表彰了苏轼,到现在徐州的人民还在怀念苏轼。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知道,苏轼作为一个官员是尽职尽责的,不仅仅以身作则,还带动了一大批的官吏坚持自己的岗位,所以说苏轼不仅仅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个好官。

  苏轼文学地位

  说到苏轼的地位,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他的诗词方面的地位,然后是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地位,以及在当时北宋政局中的政治地位,再往大了说,还有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

  诗词方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兄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诗词主要以豪放风格为主,首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散文也是有很高的造诣,在唐宋八大家中很有名望。在书法上,苏轼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此同时,苏轼的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是个全能型人才,精通诗、词、文、书、画,在艺术上是个杰出的人物。

  而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上,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领袖。在他的身边活跃着很多文学大家,苏轼能很好地团结大家对后世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后人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是一位巨匠,历朝历代,效仿者层出不穷,纷纷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由此看来,苏轼地位非常之高,他对后世的影响真是十分深远的。

【分析苏轼的文化性格】相关文章:

解读苏轼的性格11-19

苏轼观潮心境分析09-19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11-22

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11-25

分析苏轼的《题西林壁》09-17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07-29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运09-06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分析09-08

苏轼的《题西林壁》分析解读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