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

时间:2022-10-28 12:30:58 蜀道难 我要投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去,到。“之任”,去上任。“蜀州”,如前所提到的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先看第一句。这是一个倒装句,其实是“三秦辅城阙”。“阙”(què),皇宫前的瞭望楼,这里泛指京城的楼台宫殿。“城阙”,京城的宫阙,这里代指京城长安。“辅”,辅佐,护卫。古代称靠近京城的周围地区为京畿(jī),又称畿辅。意思是京城以其周边地区为护卫之地。“辅三秦”的“辅”字,就是取此意义。“三秦”,泛指京城的周边地区,即关中地区。汉武帝时,改河上、渭南、中地为京兆、冯翊(yì)、扶风,称为“三辅”。意思是京城以这三地为辅佐,护卫其安全。项羽灭秦后,把秦所在的关中地区分为“雍”(yōnɡ)、“塞”、“翟”(zhái)三国,封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yì)为王。号称“三秦”。全句连在一起翻译为:三秦大地辅佐着京城长安的安全。这一句也可以按原来的句序,在“辅”字的后面补一个“于”字,当虚词“被”讲,即改成“城阙辅于三秦”,翻译为:长安城被三秦大地所护卫着。再看第二句。“风烟”,风尘和烟雾。“望”,远望,观看。“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三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个渡口分布在当时的蜀州内,故这里泛指蜀州一带,代表友人要去的地方。

  把首联第一句与此第二句诗连起来可以翻译为:我站在为三秦大地所护卫的长安城下,透过茫茫的风尘和烟雾远望岷江的五个渡口。(啊,朋友要去的蜀川一带是那样的壮阔高远、苍茫一片。)

  赏析:

  这样总起来看首联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写景的句子。第一句紧扣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写出了首都长安的地理形势特点、雄伟的气势,是实景;第二句用一个“望”字,跨越长空,把送别之地长安与远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友人要去的蜀州连起来。地理辽阔、大气磅礴,秀整之中寓有壮阔的气势,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寓情于景。长安距蜀川相隔千里,实事求是地说,看是看不到的,这是靠想象写的虚景。作者完全是用大手笔来写景言事。以雄视万里的目光、辽阔的地域空间,塑造出一个高远、苍茫、壮阔的意境,情景交融,开门见山地揭示了送别的主题。“辅”、“望”两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词,寄托着他对朋友殷切的关怀、缜(zhěn·细致)密的情思,微寓伤别之意。暗示:老友要去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然而,这里虽字字带有感伤之意,其意溢于言表,可作者只是隐忍着,隐而未发,只是以景暗寓深情,并没有明讲出来。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雄视千里的气魄,突显了他高瞻远瞩、昂扬向上的宽广胸怀,以壮远宽阔的意境、气氛来感染朋友,藉以提醒朋友:凡事都要从大处着眼,以大局为重,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志存高远,正确地看待眼前的一切。从而摆脱了过去送别诗那种忧伤、沉闷、苦涩的情绪,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向上、高昂、坚强的情感基调。也借一眼就能望到的景物之描写,摄下了悲壮地告别之意,天涯若比邻之魂,为下文埋下伏笔,起了兴起下文的作用。

  律诗,一般首联是不用对仗句的。而此诗别具一格,完全打破常规。首联就用了“工对”中的“地名对,“城阙”对“风烟”,“辅”和“望”相对,“三秦”对“五津”。对得很规矩,句子很整齐,精整而壮阔。而下面颔联的两句诗本该对仗的句子,反而用散句。这种格式在前一首诗《在狱咏蝉》的分析中就已经讲过,仿佛梅花把春天的芳香偷来,提前开放,故名“偷春格”。这种特殊的句式,使诗歌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一种特别优美的旋律之中。好处多多,具体情况在分析下联时再仔细讲。

  颔联(第二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先看第一句。“与君”,和您。“离别意”,离别的心情和意绪。全句连起来:(我)和您离别的心情和意绪,究竟如何呢?再看第二句。“同是”,都是。“宦游人”,“宦”(huàn),当官(名词作动词用)。“游”,离家出游。“宦游人”,为当官而离乡背井、四处出游的人。“同是宦游人”,都是为了当官而离乡背井四处奔走的游子。

  赏析:

  这一联并没有接着写景,而是在上联借写景渲染离情别绪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开始直抒心意,直接了当地谈起此时双方的心情。由首联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暗喻关心、同情之意绪,影响、开导、感染朋友,转为直抒安抚朋友之胸臆。第一句作者直言“与君离别”之“心意”,本来还有半句话:“是相同的,你的沉重心情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者却欲言又止,只讲了半句话就直接转入下一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用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了补充说明。这里既有对朋友的体贴、关心,又是在与朋友进行交心,指出:咱们的命运和人生目标是相同的。咱们之所以离乡背井,(我游长安、君将入蜀)都是为了求官谋生。相同的命运就一定有相通的心情,特殊的感情,当然是心有灵犀、只是心照不宣罢了。从而提醒朋友:我们本来就是“宦游”之人,相互离别的事当然就会经常发生,是不足为奇的。人生,从来就是有分也就有合的。而这次送别又是“客居中送客”,“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明诗人王越句)离情与乡思交融,凄恻之情难免。但是,凡事都应该往宽处想:第一,如今您是到蜀川当县尉,官虽小,又远了点,但毕竟有了个好的开始,为以后的飞黄腾达迈开了第一步,应该是值得祝贺的;第二,今天离别,说不定哪一天皇帝一道圣旨,我们还会跨越千山万水,相聚在一起。这次分别只时暂时的,何必悲伤!这里的“离别意”,当然有惜别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劝朋友要从积极乐观的态度出发,去看待现在的一切。是对朋友的劝慰和鼓励。从而不仅补上了“与君离别意”的后半句未讲出的话,说明了当时“心情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本身,还特别指出了之所以“心情相同、互相理解”的原因,是我们来这里有着相同的人生目的和命运,收到了一石双鸟的语言效果。这就避免了相同词语的重复和啰嗦,使诗歌显得言简意赅。如果说首联是借写景言事抒情的话,而从这一联就开始进入了直抒胸臆(yì)的章节。这里没有一个“伤感”呀,“痛苦”啊之类的同诉苦水的言词,只是说明了“命运相同、心情一样”的事实和互为“知己”的朋友关系,并没有丢掉首联的“大度”的气概和品格,从而又为第三联进一步讲“知己”奠定了基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前一联的讲析中就已经说了,不是对仗句,反而用的是散调,打破了一般五言律诗二、三联对仗的格式。这种别具一格的处理方式,为全诗增添了别样的风韵。首联对仗精严,气魄雄大。颔联以散句承之,情感深挚,如同一段昂扬的旋律奏完,忽然换成了轻柔的小夜曲,诗情富于变化,动静相生、互衬,文情激荡多变。从而避免了第一联的“工对”和这一联又来对仗,在句式上形成的呆板,使诗歌显得灵活多变,跌宕有致,另有一番新的风格和情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古诗大意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字词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理解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作者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作者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作者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奈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1-06

精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8-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9-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赏析07-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11-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11-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11-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