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主题怎么表现

时间:2023-02-09 14:14:28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主题怎么表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1

  诗歌的主题

  诗歌到底有没有主题?要不要有主题?这是很多人弄不清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很多人主张诗歌无主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首诗弄得乱七八糟的,不知所云。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如果诗人走进这个误区而不能自拔,永远也写不出好诗歌不说,还会将诗歌带进万丈深渊,达到万劫不复的程度。

  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有主题的,议论文叫中心思想,记叙类文叫主题或者主旨。它们是一样的成分,就是文字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作者把一堆文字放到一起,总要有目的,你想说明什么道理,抒发什么情感,那就是主题。

  目前,写诗歌的人特多,差不多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写诗。很多人写的诗太朦胧了,看了不知所云,笔者想,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吧!这样的作品,诗句再好,也是一堆废物,因为你没有赋予它情与意。

  那么,诗歌的主题该怎样表现呢?有三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含蓄总结型。

  这种类型的诗歌,主旨很明确,但诗人说得很含蓄,这种含蓄不是让人看不懂看不明白,而是一目了然,任何人读了都能说出来。例如,一叶飞鸿老师的诗歌。

  “水是生命的源头

  山是水的源头

  有人从山中走出,布道

  有人走向山里,修行

  我走向山里

  是因为那里有干净的,慈爱的水

  宁静的,恬淡的月”

  这首诗堪称经典,很少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这首诗的主旨在最后这节,通过前边的诗句,大家都明白,诗人要寻找的是干净慈爱宁静恬淡的地方,只有那样的地方,才是有生命的地方。读者读到这里会产生联想,诗人为什么要寻找这样的地方?因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地方环境又是恶劣的,受伤的人在伤痕累累的时候,就要寻找这样的地方。简短的几个诗句,让读者读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到诗人的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与追求。所以说,这首诗是优秀的,它有明确而新鲜的主题。

  二是直接点题型。

  这种诗总是用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有的也用两三个诗句,把要表现的主题直接告诉读者。大家看下面这首诗。

  月之静

  我捧着一块月饼

  默默地抬起头

  我看见你那么宁静

  宁静得叫我心疼

  岁岁年年你如期而至

  无怨无悔地为大家提供素材

  人们只知道向你索取

  却没有人知道你也需要感情

  心死了才没有语言

  你慢慢地爬行

  向着最终的生命

  静静地,我低下头

  我的身边只有自己和自己对影

  原来,我的心比你还宁静

  这首诗的主旨是“心死了才没有语言”一句。这句诗是诗人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的'。再结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写月的静,是要抒发自己的心已经死了,诗人心疼月,其实是心疼自己,因为自己比月还宁静,也就是自己比月还可怜,已经付出了,没有人理解,这种淡淡的忧伤,读了怎么不让人产生共鸣?

  三是升华主题型。

  揭示主题是把主题告诉读者,主题有多大,就说多大。升华主题是在基本主题的基础上,扩大了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拔高了主题,让所写内容表现的思想大于原本主题一倍甚至很多。大家看武占霞的这首《父亲与草》。

  父亲与草

  武占霞

  父亲说草

  身骨嫩软除不断

  田地荒芜

  锄一辈子没锄完

  驾鹤西去

  草在坟上又生还

  子承父业

  阳光灿烂无荒原

  这首诗写的是父辈的辛苦劳作,那时科技不发达,农民只能用锄头除草,干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最终,死了,满坟荒草萋萋。后来,孩子接着父亲锄草。孩子这辈子就很幸运,有了机械化,科技的发达带来生活的美满,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也没有“荒原”了。结尾一句,不是简单地点题,而是生华了主题,它不仅写出了今日人们生活的美满幸福,也展示了伟大的新时代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吾辈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中没有任何盲点了。这样写,把一个简单的素材变成了博大的题材,其效果便是以一顶十了。

  诗歌没有主题绝不行,但是主题太浅显,太朦胧,太一般,都不是上乘之作。很多涉世未深的作者会说,我写的是朦胧诗。这是对朦胧诗的一种错误理解。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谁都看得出诗歌的主题。我的学生学完这首诗后,都去写朦胧诗,他们完全把朦胧两个字误解成“看不清”就叫朦胧了。我告诉他们,“月朦胧”之所以叫“月朦胧”就是谁都看到了月,鸟朦胧之所以叫“鸟朦胧”就是谁都听到了鸟的歌唱。否则就不叫“月朦胧”“鸟朦胧”了。孩子终于都明白了。希望初学者和喜欢把诗写得谁也看不懂的诗人,改改风格。门无轴不会转,风筝无线飞无影。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2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近年来,诗歌鉴赏的命题可谓是千变万化,但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查,把握诗歌的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快速把握诗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突破。

  一、观标题

  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或显示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许多的诗的主题,细观标题便可知其大概。如: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诩,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由标题中的“愤”可知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青春老去、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又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由题目中的“怀”“忆”可看出这两首是对亲朋故人的.思念之情。

  二、想作者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追求必然形成不同的的价值观、不同的心境。因此,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如:生逢安史之乱的杜甫,多借助诗歌表达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生屡遭贬谪的苏轼又多抒发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之情;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诗作又多抒写抗金救国、收复中原之志。再如: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丈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联系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为变法忍受重重打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借孤桐抒发心志,表达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决心。

  三、 析意象

  古人写诗,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和物我们 称之为意象。通过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如月亮这个意象,常用来表达思想怀人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中作者用了杨花、子规、月亮这几个意象,杨花常用来表达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常用来表达伤感之情;加上月亮,这一组意象和在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深牵挂。

  四、寻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常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抓住了诗眼,便抓住了解构诗歌主题的钥匙。例如: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诨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愁”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围绕诗眼,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昔盛今衰的苍凉伤感。

  五、看注释

  在高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如2006年辽宁卷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在河之洲”唱起“关关雎鸠”的歌谣开始,中国诗人便一发而不可收:从集体的演唱到文人的独自创作,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无名无姓的妇孺,都在用这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绎、吸取、创新,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日趋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尽其长,名人名篇更是层出不穷、叹为观止,为我国的文化史写上了最靓丽的一笔。那么诗人是如何在短小、精悍的这一体裁中表情达意的呢?笔者试以“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为例,以点带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宽阔,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有“海阔任鱼游”的逍遥感,越走越远,反而越感孤独无依、与情人相见越是遥遥无期、前途越来越渺茫无望。这种境界与心境的强烈对比,还体现在其它一些诗歌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铃》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包含着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着时间的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荡气回肠。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4

  古代诗歌的题材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 现代诗歌的题材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或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现代诗歌题材: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5

  主题是诗歌的内容,诗歌分类鉴赏指导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写景诗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三、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遭、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6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诗歌主题怎么表现】相关文章:

表现母爱的诗歌11-07

表现父爱的诗歌08-26

表现爱情的诗歌11-25

表现亲情的诗歌11-11

表现春天的诗歌08-24

表现自己诗歌欣赏11-11

表现母爱的诗歌简短11-10

诗歌的表现手法(精选)10-26

诗歌的表现手法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