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风格

时间:2022-03-18 09:42:53 诗歌 我要投稿

艾青诗歌风格

  艾青是我国的爱国诗人,那么他的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青诗歌风格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艾青诗歌风格

  一、 生平及创作

  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置身在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艾青不仅长期从事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作为现代的杰出诗人,艾青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代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 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而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三、 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早期自述性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

  1933年问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这首诗是艾青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真正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叛逆和诅咒。这首长诗也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艾青自己回忆道:他从小在一位叫做"大叶荷"的乳母怀里长大,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这也是我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这首诗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颂歌。

  "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的,这样就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即中国农民的化身。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来自艾青童年生活和身陷牢狱的双重激发,而实际上,是作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并以民族的忧患为己任的思想的必然趋归。

  大堰河是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座雕像,她生来没有名字,出嫁后被套上夫权的枷锁,然后又把博大的母爱无私地给予地主家的乳儿。艾青从她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相交织的历史性格中,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发出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怜悯。

  (二)第一首长诗《向太阳》(1938年)

  《向太阳》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最初发表在1938年《七月》第3集第2期,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

  1-3节,是对旧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 ;4-5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人们从中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的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革命;6-7节,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新生;8-9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和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三)长篇叙事诗《火把》(1940年)

  长篇叙事诗《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创作于1940年5月,最初发表在《中苏文化》1940年第6卷第5期。写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浩浩荡荡的火把洪流,使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不断走向崇高的境界,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集体的怀抱之中,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诗中写火把游行的场面,用光、声、色构成了一个个跃动着的美的意象,把艾青抗战以来创作礼赞光明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