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

时间:2022-10-21 12:03:54 诗词 我要投稿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1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2

  【原文】

  闺怨

  作者: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3

  误佳期·闺怨

  朝代:清代

  作者:汪懋麟

  原文: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

  注释

  ①孤负:一作“辜负”,对不住良辰美景或他人的好意。

  ②恁:那么。

  ③背看灯花:不看灯花。相传油灯芯将烬,结成花朵形,是有喜事来临的吉兆。但闺中人屡见灯花,并不见心上人回来,因而不再看它。

  ④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故事。

  ⑤细数:列举诸事责怪他。

  评解

  此词上片伤久别。寒气暗侵,徒负芳春。庭梅开遍,恨久别不归,此心情之所由恶也。下片怨独居。抱影独眠,灯花空结,现况实感无聊。而画眉有待,来日必将细数其轻薄无情。一片痴情,百般刻画,谱入弦管,凄怨动人。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4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贵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闺怨:贵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贵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贵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贵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贵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贵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贵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贵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贵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贵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贵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5

  阳春曲·闺怨

  元代:徐再思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译文

  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注释

  东吴: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鉴赏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总以行踪无定。”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怎么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6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全诗意谓:闺阁里的少妇不知愁,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陆翠楼;忽见得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夫君长年征战为封侯。

  凝妆:犹豫不决严妆、盛妆。犹珠楼、玉楼,指女子居住的精美楼舍。

  陌头:阡陌之上,借指野外,非指街道。陌,田间小路。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蘅塘退士评:“不知愁”曰:“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即先着意写“不知愁”,然后跌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仍不写愁,然而蕴涵的离愁别绪却倍增其中。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7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古诗简介

  《闺怨》是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作品。这首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倚门企盼情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北雁南飞”“秋去春来”,可是情人却无半点消息,于是思妇心中幽怨捣衣的砧声扰乱心绪,表现了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伤的情绪。

  注释

  ⑴靡(mí)芜:草名,其茎叶糜弱而繁芜。古乐府《上山采靡芜》:“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诗中表现弃妇哀怨之情。

  ⑵别日:他日,指去年秋离别之日。

  ⑶信息稀:一作“信息违”。

  ⑷扃(jiōng):门窗上之插关。

  ⑸砧(zhēn)声:捣衣声。

  赏析/鉴赏

  鱼玄机在长安咸宜观出家后,对夫君李亿仍旧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这首《闺怨》即为其中之一。这首闺怨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倚门企盼情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北雁南飞”“秋去春来”,可是情人却无半点消息,于是思妇心中幽怨捣衣的砧声扰乱心绪,表现了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伤的情绪。

  在唐朝女诗人中,鱼玄机和李冶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爱情生活都十分不幸,屡次遭弃,被弃之后生活难以为继,被迫选择入冠,因而她们的诗篇中渗透着浓浓的闺怨情结。但是二人的闺怨情结又有所区别,对比之下,鱼玄机诗作中的闺怨情结比之李冶更为丰富,表达方式也更为多变。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8

  [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1。

  忽见陌头杨柳色2,悔教夫婿觅封侯3。

  注释:

  1凝妆:盛妆。翠楼:华美的楼阁。

  2陌头:路旁。陌:本指田界,后亦泛指道路。杨柳色:杨柳青翠之色,此以杨柳色代指春色。

  3夫婿: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觅封侯:寻求高官厚禄。唐代开疆拓土,边事频繁,以盛唐为最,时人从军,多欲以战功封官,故觅封侯即指从军。

  赏析:

  这首闺怨诗的特色,是抓住少妇心理变化的微妙瞬间,窥一斑而见全豹,巧妙地传达出思妇怨情,与以往的闺怨诗绝不相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盛唐时代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此诗中少妇,也希望丈夫能够建功封侯,夫贵妻荣。而春日凝妆远眺,春色无边,她忽然产生了悔意:真不该让他去从军。诗作从前二句的不知愁,到三、四句的顿生悔意,变化突起,而诗人并未交待其中原因,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从结构上看,一、二句正是为三、四句的变化蓄势,从而在艺术上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魅力无穷。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9

  《菩萨蛮·夏闺怨》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前言」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回文词。其回文词的特点是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此词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注释」

  ⑴昼眠:午休。

  ⑵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⑶冰:用作动词,使······冰冷。

  ⑷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翻译」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赏析」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闺怨》的诗词评析及注释】相关文章:

《出塞》的诗词评析及注释07-16

《杂诗》的诗词评析及注释07-16

《已凉》的诗词评析及注释07-16

《秋夕》的诗词评析及注释07-16

《为有》的诗词评析及注释07-16

唐诗《闺怨》原文及评析12-21

闺怨诗词11-24

王昌龄的闺怨诗词12-21

闺怨诗词精选5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