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时间:2023-07-26 14:10:11 蔼媚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一)“屋漏”不是屋子漏雨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诗注》就说:“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1988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也说:“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选注》也说“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

  这样解释,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从情理上分析,却问题不少。既然是大风卷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时怎么会只是床头漏雨而别处不漏呢?如果只是床头漏雨,那“无干处”应该只是说的床头,不能说是“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如果“无干处”真的只指“床头”,那“无干处”又成了废话,因为漏雨自然就会湿,只床头一个地方湿,不应该说是“无干处”。再说,只床头漏雨,还可以把床移动一下,躲开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至于“床湿,夜不成眠”。又,从写作上说,如果“屋漏”是屋子漏雨,那下句的“雨脚如麻”开头又说雨,在意义上也是不无重复之嫌的。诗贵精炼,诗圣的名作出现这种欠精炼的地方,不得不令人深思。

  “屋漏”二字,现在似乎很浅显,连小学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但是,根据一些工具书的释义,“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如《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疏:‘屋漏者,室内处所之名,可施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隅也。’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礼中庸》‘尚不愧于屋漏’,唐孔颖达疏:‘言无人之处,尚不愧之,况有人之处,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无问有人无人,恒能畏惧也。’”

  本诗中的“屋漏”也当是室内处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从写作艺术上分析,这样理解也比较好。

  也许有人会说,“床头”一作“床床”,那“屋漏”就只能解作屋子漏雨了。我们说,那是当然的。但是,近年来出版的选本,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均不取床”而取“床头”,这自有其优劣之分。试想,一个小茅屋能摆得开多少张床?贫寒之家,大都缺铺少盖的,有可能几人分床而睡吗?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分析,很可能只有一床被子。有的版本作“床床”,或许是因为有人不明“屋漏”是指室内处所,觉得床头屋子漏雨不合情理,自作聪明将“床头”改为“床床”也未可知。

  (二)“惶恐”并非惊慌害怕

  文天祥诗《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古诗注本对“说惶恐”中的“惶恐”都解释为“惊慌害怕”义。如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宋诗一百首》注:“惶恐——惊慌害怕。公元1277年,作者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经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去。”在一般工具书如《辞源》、《辞海》等,“惶恐”也只有“惊慌害怕”一个义项,所以人们对这样的解释也信而不疑。

  可是,认真思考起来,便会觉得这样解释似有于理未安之处。文天祥是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在被俘之后还作了宁死不屈的《正气歌》,说“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即使把我放在鼎和镬里去烹煮,我会觉得像喝糖浆一样甜)。他在被元蒙统治者囚禁的3年中, 受尽了各种折磨,经历了种种恶毒的威胁利诱,但他始终铁骨铮铮,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报国的道路。正是由于他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么会因失败撤退就“惊慌害怕”呢?

  “惶恐”在宋元时期的作品中有作“惭愧”解的。如:

  (1 )“白拿这利物,惶恐!”(《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2 )“自谓功名垂手可得,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竹叶舟》剧楔子)这两例中的“惶恐”都不能解作“惊慌害怕”,很明显有“惭愧”之义。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六介绍,有一个教官根据一本有文字错误的《易经》出题说:《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有一名考生觉得可疑,拿出善本《易经》查对,原来是“坤为釜”。教官因此“惶恐”,“乃谢曰:‘某当罚!’”教官在考生面前不至于“惊慌害怕”,“惶恐”只能解作“惭愧”。

  文天祥诗中的“说惶恐”,应是“说惭愧”的意思。本来忠心报效国家,但却遭到失败,回忆起来总觉得惭愧。这正是英雄本质的一个方面。如果理解为“惊慌害怕”,那就与诗意大相径庭了。

  (三)“沧海一粟”的“粟”并不是小米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周大璞等《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

  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一些成语词典,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辞典》等,也都将“粟”解为米粒、谷粒。

  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人们觉得合情理。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苏轼是名垂千古的大文学家,怎么会写出这样违背情理的话呢?即使写了,这样违背情理的话又怎能被概括为成语而流传呢?

  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中华书局出版的《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即以此为例。《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

  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海中是多沙的,一般海滩都是沙滩,这是人所共知的。

  《辞海》、《辞源》的修订本大概也意识到将“粟”解为米粒之类不妥,在“粟”字的“颗粒如粟之物”义顶中举上述苏轼的句子为例,遗憾的是没有说明就是沙,真可以说是失之交臂。

  屋漏的基本解释

  (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 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2).破屋漏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祖广 行恒缩头,诣 桓南郡 。始下车, 桓 曰:‘天甚晴朗, 祖参军 如从屋漏中来。’”《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3).指天窗。是天窗。

  (4).指屋漏痕。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 颜平原 书妙天下……真 山谷 所谓‘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者邪!”参见“ 屋漏痕 ”。

  沧海一粟的意思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沧海一粟的典故

  在宋神宗时候,朝中大臣相互争斗,因政见不同,苏轼被贬出京,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黄州的衙门设在湖北黄冈,在黄冈附近有一处名胜,叫赤鼻矶,也叫做赤壁,在长江的北岸,人们传说这里是东汉末期孙权和刘备联军与曹操大军交战的著名战场,周瑜在这里用火攻,大破曹操八十万精兵。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曾两次游览赤壁,并且前后两次都写了著名的《赤壁赋》,还写了《赤壁怀古》词。在他的《前赤壁赋》中,开头写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接着就记述了和他同伴展开的一场辩论,由写景而延伸到人生态度问题。他同伴吊古伤今,感叹人生短暂,产生了悲观颓废的情绪。他说:“……(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缈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蜉蝣,是一种小昆虫,生于夏秋之交的水边,只能存活几个小时就死去。苏轼的同伴所说的话,大意是:曹操算是一代一代英雄了,可是现在他在哪呢?还不是一样死去了?一个人生活在永恒的天地之间,就如同蜉蝣、或如同沧海一粟,怎么能象长江水这样的滔滔不绝!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相关文章:

思乡诗:崔颢《黄鹤楼》异文考辨06-06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03-17

从古诗词中取名01-17

王维古诗词中的道09-07

古诗词中交友名句10-14

诗经中的优美古诗词07-25

中考必背考语文古诗词02-22

答谢中书书词语翻译09-08

古诗词中的名胜古迹03-14

关于古诗词中的炼字手法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