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驿》诗词鉴赏

时间:2020-11-19 09:08:34 诗词 我要投稿

《金陵驿》诗词鉴赏

  文天祥《金陵驿》诗词鉴赏

《金陵驿》诗词鉴赏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祥兴二年(1279),抗元兵败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北上燕京,途经金陵(近江苏南京)时,诗人触景伤情,写下了两首七律,题目就叫做《金陵驿》,这是第一首。此时离南宋主体政权灭亡已经四年,离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也已经半年有余了。

  诗的首联摹写作者途径金陵时看到的景色。夕阳之下,丛生的野草已经遮掩了离宫,天边的孤云,飘来飘去,不知要飘到哪里。寥寥数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目疮痍、凄楚迷离的夕照离宫图。离宫,就是行宫,宋代的时候金陵是陪都,所以建有行宫。只是面对昔日的富丽堂皇的行宫,如今只见荒烟蔓草、颓云残阳,教人怎能不产生今昔之感?怎能不让人想起诗经中那首著名的《黍离》?次句诗人更是融情入景,将自己孤苦无依的荒凉心境融入天边孤云的形象之中,云的形象也就成为诗人的形象了。“转”字极见锤炼之功,勾画出诗人久久伫立、痴痴凝望的形象,苍凉无比,为下一联的抒情蓄势、张本。

  颔联以今昔作比,描写了山河沦丧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诗人举目四望,山川河流依旧,而昔日街市繁华、人烟阜盛的金陵,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如今早已是“半已非”了。这里诗人用山川与人事作比,对比鲜明之极,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爱民的情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联出句用了《世说新语》“新亭对泣”的典故:“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对句则用了《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的典故:“去家千岁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此二句用典,以简驭繁,用语凝练而感慨极深。

  “满地芦花”是眼中之景,“和我老”则是诗人心中之痛。诗人满怀愁苦,所以看什么都是愁苦的,首联次句的“云”,在他看来是孤苦无依的,这里看到芦花、燕子,也无不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感。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句子,诗人这里巧妙翻出新意:这些昔日的“堂前燕”如今究竟要往哪里飞呢?宋王朝灭亡了,它昔日的臣子,有的牺牲了,有的做贰臣了,有的归隐山林了……作者呢?要往哪里去?写到这里,作者推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自知此去绝难幸免,离别故土,不但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而且誓言,即使死了化作杜鹃鸟也要南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诗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此后的四年里,文天祥遇到了数不完的折难,面对了他人难以拒绝的诱惑,受到过无数次的威胁,但他始终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笔者以为,多用典故、善用典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以诗人的特殊身份,在路过金陵这一特定的时间、地点、背景下,妙用这些典故,最是贴切不过,其包孕的情感甚至远远超过原典本身。其颔联,出句用《世说新语》典,对句用《搜神后记》典,也堪称斤两悉敌、佳偶天成。笔者所说的这些用典技巧之类,虽说是小道末技,然为诗者不可不知也。

  杜甫《悲陈陶》赏析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⑶,四万义军同日死⑷。

  群胡归来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饮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军至。[1]

  词句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1][2]

  白话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如今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3][4]

  文学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金陵驿》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文天祥《金陵驿》诗词翻译赏析08-31

王安石《葛溪驿》诗词鉴赏09-27

金陵驿文天祥06-14

寒食江州满塘驿诗词鉴赏09-28

《题金陵渡》古诗词鉴赏08-01

文天祥金陵驿翻译11-29

文天祥过金陵驿11-29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11-28

金陵驿文天祥翻译11-27

金陵驿 文天祥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