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中秋咏月诗词》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17 19:51:05 诗词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七年级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 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 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 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 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 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 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 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 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