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语法特点

时间:2020-11-16 18:39:30 诗词 我要投稿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 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 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

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 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 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 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 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 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 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 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 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 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 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 "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 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 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 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 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 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 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 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 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 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 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 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 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 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 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 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 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 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 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 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 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 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冈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 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锓缦羯??椴ㄓ科稹?依《浪淘 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 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 (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 的题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 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 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 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 就是不懂诗词的艺术了。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例如: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主 语是颜色修饰的名词,"随心"、"着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 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后面有补语"作浪"和"为 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 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是 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 "心里希望海波变为平静. "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 放眼量。""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 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 "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 由上面一些例子看来,可见对仗是不能太拘泥于句型相同的。一 切形式要服从于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四)炼句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 诗人们最讲究炼句;

  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 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 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 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 "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

  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 词.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 最合适. "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纔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 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毛主席《菩萨蛮. 黄鹤楼》第三四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炼字。一个"锁"字,把龟蛇二山在形势上的重 要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换成"夹大江"之类, 那就味同嚼蜡了。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后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峯, 红旗漫卷西风. ""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 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 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 更加突出。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 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浪"、"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 描画得十分传神。

  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舜影??饕宓那楦谐龇ⅲ??竟?椅雌剑?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锦江边上。这里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 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毛主席 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粪 土"二字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简炼。

  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王维《观腊》第 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 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 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 "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 "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 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关系到语法问题. 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接触 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语法角 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后我们的了解纔是全面的。

【诗词的语法特点】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07-25

柳永诗词特点05-08

刘长卿诗词特点01-01

韩愈诗词的特点介绍03-10

李贺的诗词特点11-29

浅谈韩愈的诗词的特点03-10

李贺的诗词特点介绍12-18

韩愈诗词的特点是什么03-1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语法分析01-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特点及改写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