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小故事

时间:2022-04-06 19:39:17 三字经 我要投稿

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精选35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精选35篇)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4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5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6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7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8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9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0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1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2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3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4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5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6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7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8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19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0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1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2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3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4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5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6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7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8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29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0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1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2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3

  我在幼儿园小班的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了一本书,摸着我的头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送你一本《三字经》,她可是经典啊!几百年来,她一直是孩子上学必读的书籍。听了爸爸的话,我对那本书产生了吸引力,我好奇地打开书本,有字有画,真是图文并茂呀!爸爸见状,指了指外公说:我为你请了一个老师,好好的跟外公学!

  从那天起,我就缠着外公。于是外公教一句,我就学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外公看见我似懂非懂,就耐心的解释给我听,还津津有味地讲其中的小故事,什么《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每当这时候,我总小手托着腮帮子,做外公的忠实听众,简直入了迷。

  没过多长时间,我居然能背好长一段。那时候,我总是把《三字经》挂在嘴边,常常赢得许多人的夸奖,家人也感到自豪。因此,家里一有客人来,爸爸妈妈就让我在客人面前露一手,有时我还学着电视里古人背书的模样,摇着头脑,甩着小辫,惹着众人哈哈大笑,那时我觉得美极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梦中背着《三字经》,惊醒了妈妈,妈妈以为我不舒服,连忙摸摸我的额头,可仔细一听,原来是我在背《三字经》呢!真是一场虚惊。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到了大班我终于能把《三字经》流利地背出来了,她在我以后学习中真管用!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4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的小故事 篇35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精选35篇)】相关文章: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11-25

关于王勃的精选小故事11-13

《三字经》的意义与小故事分享01-25

关于王维的小故事12-24

关于柳宗元的小故事12-01

柳宗元的小故事精选11-10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07-26

关于张爱玲小故事12-28

关于文天祥的小故事10-19

关于哲理的寓言小故事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