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时间:2023-04-21 15:22:58 晓怡 三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官。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古代的竹简是有尺寸要求的,分为长简和短简两种。长简二尺四寸长,短简缩短一半。“经书”都用长简,例如“六经”就必须用漆书写在长简上;短简则用于普通的子书,所以后世才有“说长论短”的成语。

  每 根竹简上写25个字,每个字大约一寸大小,25根竹简用青丝绳贯起来为一编,也叫一篇。西汉时代还是用竹简,东汉以后发明了纸,就不用竹简了。后世虽然有 了纸张,但线装本的古书还是这个老规矩,每页纸25列,每列25个字,共625个字,几千年下来都没有变过。读过私塾、背过书的人,老师一提第几页第几 行,学生就知道了。古代著书相当不易,北方竹子少,得之甚难,所以必须熟读强记不为功。

  竹简削好了要杀青,现代叫烘干技术,古代用炭火将竹子中的竹汁烤出来,竹简才不会开裂。竹汁是青色的,一滴滴地流出来,象汗珠一样,故称“汗青”。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是留名青史的意思。

  西汉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一老一小,家贫没有书,还知道如此勤勉努力,我们有条件读书的人更应该珍稀自己的条件,千万不要自误。要知道条件随时都在变,机会转瞬即逝,人生匆匆而过,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和条件。

  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

  公 孙弘,表字季,齐地薛国(今滕州)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 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

  汉 武帝即位以后,号召全国举贤,各地推荐上来的人才有一百多人,其中就有六十岁的公孙弘。汉武帝派公孙弘出使匈奴,希望能借贤良者之口,说服匈奴不战而降。 公孙弘一路看到的是百姓穷困潦倒,军士厌恶战争的实况。带着这种忧民思想,他的述职报告当然很不合武帝的心意。公孙弘很失望,就上书称病,被免官回家了。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诏举贤,地方官又推荐公孙弘。七十岁的公孙弘推辞说:“我是因为无能而被罢官回来的,再举荐我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坚决推举他,公孙弘推辞不下,只好再去长安。

  这一次汉武帝封他为博士,又派他去西南视察民情。公孙弘出身贫寒,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忧心重重。视察报告又一次违背了汉武帝的本意,武帝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不再召见他。因为直谏而接二连三地碰钉子,公孙弘开始认真地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调整。慢慢地汉武帝开始喜欢起他。几年后,公 孙弘官至左内史,公元前124年升至丞相,封为平津侯。

  拓展:三字经作品赏析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相关文章:

三字经详解: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03-31

擢彼乔松(明 刘基)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1

何彼襛矣(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0-16

三字经的详解04-22

三字经详解03-02

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03-23

三字经详解汇总03-21

三字经详解合集03-22

励志勉学的诗句11-26

且行且珍惜的经典句子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