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爸爸不是那只自己飞不起的母鸡的散文

时间:2020-09-03 16:24:24 散文 我要投稿

她们的爸爸不是那只自己飞不起的母鸡的散文

  《摔跤吧,爸爸》这部去年热播的印度影片,真人真事改编。我们也去看了,大概你也看了。

她们的爸爸不是那只自己飞不起的母鸡的散文

  说说我的理解。

  爸爸辛格很固执,似乎是那只自己飞不起来的母鸡,下了一个蛋,期待孵出来的小鸡仔去实现他飞翔蓝天的美梦。影片可能会让人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解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无可厚非。

  事实情况只是这么表面的吗?

  影片梗概是,父亲辛格年轻时有望成为摔跤冠军,却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放弃了。他希望生儿子来延续他的梦想,结果生了三个女儿。某一次看到两个女儿与人打架把人家男孩子揍得鼻青脸肿,灵光一闪,他决定把女儿训练为摔跤手。

  这期间有女儿的反抗,村人的嘲笑,妻子的不配合。14岁的新娘,吉塔的女同学一句话,却让两个女孩子从此主动训练,吉塔荣获全国赛三连冠。后来经历曲折,最终如愿摘取英联邦在印度举办的72国联赛桂冠。父亲拥抱了女儿:我一直为你骄傲!

  我想谈一点个人看法。从下面几个方面说一说这部影片的积极意义。

  (1)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本,好的家庭教育体现在父母双方的认知水平,精神境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

  天下父母望子成龙,也有望女成龙的心情是一样的。

  也许最初动机是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不过一个人终生都有一个梦想支撑着到白发苍苍,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起那种人未老,志先衰的父母,这实为难能可贵的成长榜样。

  父亲辛格所做的,与其说是一种自我实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助女儿培养一种坚毅的品性,做了人生的主宰。

  在印度一个落后的山村,一个父亲从小给女儿精神上的启蒙:向那些嘲笑女孩不如男孩的人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这一切不是口头上的,是父亲克服一切经济条件局限带来的困难,给女儿提供尽可能的指导,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父亲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没错;而女儿们,何尝不同步实现了她们的个人价值?父亲给予她们的,是有别于那些给你吃饱穿好养大以外,更丰厚的精神财富,更丰富的人生高峰体验。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交往一些认知水平高,有正面影响的朋友很重要。消极怠工与积极主动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14岁那年的一天,吉塔的同学结婚,妈妈瞒着爸爸带两个女儿去参加婚礼,载歌载舞,体验做女孩子的欢乐。爸爸发现后在现场就给了女儿一个巴掌拂袖而去,母女都很委屈很不满。

  这时候,新娘流着泪说了话:“我多希望自己有你这样一个父亲,至少他是鼓励你去做自己,让你们活得更精彩。不必在十四岁就框定了一辈子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一生。”

  吉塔与妹妹似乎幡然醒悟,从此被动的老马车一下子就成了自带引擎的,战无不胜的小坦克!在这样的年龄段,朋友在她们心目中占很大的位置,朋友的一番话,有时候胜过父母的苦口婆心。

  试着想象:如果这时候吉塔的朋友是相反的认知,对孩子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效果?

  (3)父母的教育有效期其实很短暂。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能听取良师益友的忠言,那么就只有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些必不可少的挫折与磨练,以期待更好的成长。

  三连冠后的吉塔终于到了国家体育培训中心,被作为世界冠军种子选手来培养。离开爸爸的视线,她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青春的美好。留长发,涂指甲,逛街,不归宿,乱饮食。反正就是要否定爸爸。甚至与爸爸摔跤,把年迈的父亲打败,用以证明自己的正确,父亲的错误。

  可是,打败父亲就是世界冠军吗?错!后来赛场上一败再败。妹妹的陪伴,教练“有些人注定就是与冠军无缘”的话深深刺激了她。

  拨通父亲电话,她泣不成声。

  后来爸爸辛格继续指导,训练基地不许他出现,他就让女儿拷出比赛视频,他独自反复观看找出女儿失利环节,电话遥控指导女儿,无论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是技术上的指导,那个国家队教练对于吉塔而言,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4)当父母不容易,当一个让孩子发自内心钦佩的父母那肯定很难。

  跟爸爸辛格一样,专业技术领域可以一直指导子女的父母亲有几位?所以说,辛格不是那个下一个蛋让小鸡仔飞得高的母鸡,他自己本身就有飞翔的实力。

  平凡如你我,小学的奥数就把父母搞得七荤八素了,你如果不在自律自强,积极向上,人格魅力上让孩子信服你,接受你,纯粹依仗血缘上的长辈身份,道德上让孩子服从,包容,那其实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自然的状态是不久长的。

  最后只能就是:因为你是我爸爸,所以我要听你的;怕你伤心,我才要听你的`;即使不听,也不能顶嘴,在心里说不,因为你是我爸爸......

  父母子女一场,最亲密关系,最终无非都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彼此包容,彼此理解。影片仅仅两个小时,不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现实却是几十年无数次的,亲子之间不断的,容易的艰难的,有效的无效的沟通。

  (5)孩子的压力大小其实是相对而言,认知方向很有关系。而这个方向不是天生的吧,是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的。

  你的孩子承受压力的素质有强弱,这就决定了压力是相对而言的说法。当然心理素质有先天,也有后天的。

  我很认同一位爸爸简单直白的话:孩子要经常性地敲打敲打,经常性的让他体验一点委屈。对的,你可以捋着哄着顺着没有要求(不过也不太可能),谁让他是你生的呢?

  可是别人没有这个义务。那他怎么适应社会呢?

  我也一直认为,没有委屈心的孩子,心理是特别脆弱,的确需要经常性敲敲打打,快乐分享的同时,要敲敲警钟,沮丧气馁时鼓鼓劲儿。

  至于怎么给自己孩子适当的压力,这个千人千条路。如何让那 孩子体验到压力,又不过分;如何让孩子感觉父母有在规范自己,却又不感觉很受束缚;如何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又不是死读书;如何让孩子提高素质也不在学科成绩上落后......

  拼的完全是父母的能力和水平----要不为什么有些孩子成材了,有些孩子被压垮了,有些孩子过于放纵了,出现各色各样的人

  关于这部影片,的确有很多话讲。

  很容易引发共鸣的,家长跟孩子一起看一看,体味一下。

  那种简单地认为父母给孩子压力大,要求高,不尊重孩子天性绝对是错误的,这样的观点,仅仅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