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初三散文

时间:2022-11-22 09:42:45 秀雯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茶初三散文(精选1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茶初三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茶初三散文(精选12篇)

  品茶初三散文 篇1

  如果你想问:品茶的时候闻香,它们相互不会影响吗?那你应该与“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赏一回香。首先从茶品的选择开始,配合相应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简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红泥小火炉取代惊惊咋咋的电磁炉,根据气场(空气的运动流向)选好合适的品香位,在烧炭煮水时刻,静静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温杯……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只剩对茶、香盛宴的一丝期许。一滚水温杯,二滚水渫茶,壶里杯里的茶香随着蒸汽伴着沉香的气息往你的鼻孔里钻,带着些许温暖的水汽撩拨着你敏感的神经。此时低头抿一口茶,再轻吸一口气,喉头转化的是茶的空灵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沉淀后的香气,妙哉!只要选香合适,燃点布置得当,香对于茶不但没有损,反而有增益。习香有助于嗅觉灵敏度的增强,燃香也有助于净化空气。合适的度和法,是其中的关键。

  在“天上客”看来,玩茶的人通常不一定每天都要像在实验室里做研究那样去喝茶。茶是一种知识,玩茶的人能够有接近专业茶人的水准,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样也是一种修养。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之源中这样描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贤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这其实颇为吻合当前的社会之风。现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正应了“酒肉多了则伤身”这句话。若是以茶代酒,则至少可以舒缓酒肉带来的伤害,进而调理身体进入一个更加平衡的状态。

  香道在中国,起源众说纷纭。中国的香,与博大精深的中医针灸的灸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文物学家兼香道专家刘良佑先生诠释说: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香料的药理作用也更多的`与中医的理论结合,并从灸术的灼烧经络慢慢转变成为燃烧吸闻。

  茶有“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茶与针灸,最早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并对人的自身进行探求和总结。茶与香,所产生的清幽香气和滋味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个人修养的高雅艺术活动。在本性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上,都有着静心养性、怡情修身的共通之处。以茶与香为伍——静以修身,俭以修德。

  品茶初三散文 篇2

  一撮浮沉淡香的清醇,一叶轻摇直上清香的暗来。碎雨轻踏绿窗的夜里,卸下嚣尘烦乱的心情,泡上一壶清茶,伴灯品饮。临窗而坐,拂卷品读,倘徉墨迹的深久沉远,如品一清茶,沉香尽,留人醉。

  如此清冷的夜中,极适合饮茶,于面前设一温茶的小炉,用烛火来温。寒气与茶香萦绕在一起,足以心旷神怡。而茶是何味,寒是何色呢?穿窗之白是何色?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又是何境?

  那便拿一本书,来看看罢。正所谓: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此刻,极想拂一青衣,仿陶的闲然,结庐而居,在篱下种一田淡菊,远离车马的喧嚣,与友人饮茶话桑麻,及静及悠自由心造。手托细瓷的茶具,静白温热,一种平和的'心境盛在细瓷的杯里,独自对抗着屋外的风雨和粗砺。

  日子如流水般划过,沉淀着烦恼,渐积渐重,心中凝着一颗冻结的蛹,不安浮躁如一根疏离的弦,总在不经意中奏着杂乱。心的旅程浸着沉古的文字渐渐逃离和挣扎,倘徉在寂寞的时光。

  徘徊在文字间不断成长的思想,不再感觉离索的寂寒,淡看人生的大起大落,静静的喝着茶,在雨中想想心事。

  雨夜品读伴着茶香,感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雅。人生如茶,浮沉中更能得到磨砺,一叶上浮下沉更能香尽清远。人生也不过而而,你笑笑别人,别人笑笑你。

  读智者的言语,心中冻结的蛹涣然冰释,不再疏离飘散。笔下滴落的墨迹如烟而逝,临着智者的言语如品一清茶,其茶清淡,人淡如菊。浮沉间留有寸寸清香,人生佛如茶,浮沉淡香尽。

  品茶初三散文 篇3

  抿一口茶,褪去时光的沙影,脱下城市的伪装。茶心沏人心,沏一壶好茶需要时间,品一杯茶只需一口。岁月似流沙,很多的沙,但你却握不住一粒沙。不知何时爱上茶,它不似咖啡那般醇香,又不及酒那样浓烈,却独爱这份清馨与那份品茶时的那份幽静。

  品茶如同品人生,第一道,满。端起茶杯,由鼻端移到嘴边,趁热闻香尝味。热的茶汤刺激你的两颊,使其生津,含在嘴里片刻,舌头微缩,边吸气,再边用舌尖打转,徐徐咽下,领略甘味,满嘴是茶。它内敛而又浩荡。

  第二道,浓。肉桂尝滋味,水仙重香气。第二道的香气最足。用三种方法闻水仙的四种香气。冷闻干茶香,纯香,表里如一。热闻瓯盖香,清香,不生不熟。温闻叶底香,兰香,火候停匀。冷闻杯底香,真香,雨前神具。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浓而不腻。它辛锐而又持久。

  第三道,烈。水仙茶,三泡四泡是精华。拖长了浸泡时间,茶汤有点浓但又是细腻的。一入口,不停留入喉,就有一股直抵人心的气流往里冲,气韵便一拥而入,全在我的身体内。烈得彻底地将我的每根神经重新梳理一遍。它壮烈而又缠绵。

  第四道,真。我刻意减少了浸泡时间,让茶汤有点淡。入口时,我把茶汤含在嘴里,用嚼的动作,让茶汤在嘴里翻滚,如此的'亲密。淡淡的茶香、淡淡的火香是那样的真真切切,与我的每次呼吸联系在一起。茶汤虽淡还是很有嚼劲,这也许就是那些老枞虽阅尽沧桑依然不服输的冲劲。

  当厌倦人世间红尘,静下心,品一杯好茶,闻一闻那禅茶香,品一品那份幽静。

  品茶初三散文 篇4

  一杯茶水,清雅中带点苦涩。刚刚抿一口,感觉很清淡,也有一股清香留在唇边。大口喝下时,嗅到它的清香以外还有那份渐浓的苦涩。再饮多杯,苦涩渐渐被弥盖,茶的香气随之浸透整个身心。

  饮茶,是中国人久远的习惯和传统。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追根溯源也无处考证。虽有许多文献记载饮茶,记载茶食,但由于茶的产地不同,各地的饮茶习惯和对茶的喜好也不同。南方人比较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喜欢饮香薰茶。南方人饮茶比较讲究细腻,演绎出繁杂的茶文化,讲究茶艺,品茶品心性;而北方人却不那么讲究,喜欢豪饮,喜欢茶味浓烈的红茶和花茶。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就比较喜欢饮红茶。从我记事起,父母一日三餐后就喜欢泡上浓浓的红茶,痛痛快快饮上几杯,既解渴,又助消化。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偷偷喝了一大口爸爸喝剩下的浓茶。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差一点喷射出来,太苦了。从此就再不敢饮茶了,长大了也只偶尔饮几杯。我对茶没有更深的研究,只是偶尔沏一壶淡茶来饮。

  当把淡淡的清茶端到唇边,轻轻的茶香会迷醉心扉!抿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品味,清香略带苦涩的茶水浸渍全身细胞。如同领略这春夏秋冬变化更替的'人生!

  刚刚沏好的茶,犹如春夏,有春的清香明丽,有夏的浓艳热烈!犹如年轻的生命活力四射!强劲有力!淡淡的苦涩好比“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只饮茶香,略却青涩!

  饮过几杯,茶香渐淡,苦涩渐失。犹如秋冬,只有深秋的萧瑟,随之初冬的乍寒!生命的色彩暗淡褪色!“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包容淡定,儒雅清新!

  品茶,就是品人生!即饮茶香,清苦勃发!伴岁月流淌,儒雅厚重!

  品茶初三散文 篇5

  自古以来,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故历来就有所谓“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

  我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大唐天宝年间,唐朝廷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购茶园,“蒙山顶上茶”由此闻名天下,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从科学角度讲,对人体有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乃至不少地方的人,一日无茶便口中无味,生活少趣。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僧人的伴侣。僧人也由此与茶结下了宿命的缘分,千百年来,僧人们长期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总结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间的广泛普及性,茶同时也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如果说懂茶,僧人似

  乎最为在行。真正的.品茶高手,必戒骄狂、浮躁,心静如水,如此方能品茶之高低。此与佛教的为人讲究同理。一般修为较高的僧人,对人对事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做过头事,他们所损失的常常不过是眼前的虚名小利,而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态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能平和,能静心,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优雅的养身之道。

  品茶初三散文 篇6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高度有了,嘴反而没那么刁了,品到好茶虽觉荣幸,但也不强烈渴望独自拥有,差一些的茶也能想法子让它变好喝。喝茶随意多了,偶尔取一撮,大杯泡,自当牛饮又如何?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深刻体会到追茶无边,有茶瘾是要受穷的,好茶、好器、好香、好花、好景……纵有财富三千,也奢侈不起这心中之好茶。时时望茶兴叹,心中难免有一丝丝酸意起……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越来越怕评茶了,都不也参加茶会。嘴巴显然不轻意点评了,深知“茶太深”茶文化无边,绝对不会做那种闻闻干茶,评论哪个山头的事了。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不再独自迷恋任何一款茶,只会相信是好茶,都会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相信不是任何茶都适合任何人,更加坚信有些茶适合有些人。相信身体对茶的感受,相信自己的味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不想再参加热热闹闹的茶会,不会迷恋地聚焦在某个茶圈子,不再独恋某个茶商,不想做铁杆粉丝,很些时候,独自一人、一壶、一盏,一洗尘心,足矣。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龙井、碧螺春、毛峰、毛尖更似明清小品,品的是江南风景的雅致,感受春天的来临;乌龙茶则如同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中极艳极鲜的`溪水崖石;而安化黑茶、普洱茶独立于外,像是秦汉时期的石刻,饱经风雨沧桑,伟岸而厚重。

  当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生活慢了下来,没有那么多关键的事,可以将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喝茶上,常去的茶庄、茶店里总能见到偶尔逗留的身影,一泡就是大半天。看窗外人来人往,匆匆忙忙。心中感叹“生命重在体验,匆忙的人儿,你为何不懂得偶尔停下来,歇歇,喝杯茶?”

  品茶初三散文 篇7

  喜欢品茶,也喜欢读书。边品茶,边读书,最是养性、修心、怡情。

  初爱读书时,没有书屋,常常干读,独坐在阳台,或庭院的台阶上,借着阳光或月光,便觉得很可心。书读罢,自觉有走马观花之感,一本书,往往在偷闲窃时中费劲读完,得到的是“不了了之”,内心汲养极少。近些年学会了品茶,品茶的同时捧起书读,茶有味,书也有味了。

  学会品茶,缘于朋友赠的诗联:“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这之前,也常喝茶水,不过,尽是些普通花茶泡在普通的水中,仅区别于白开水,以解渴为目的,是纯粹的茶盲。因此,一杯杯饮下,并无丝毫茶韵之感悟及联想。得到这副诗联后,斟词酌句,慢慢便嚼出诗韵,长了诗心,开始真正喜欢上读诗读书,继而把品出的茶韵融进读书的情致之中。现在,我已完全把品茶当作读书、把读书当作品茶。

  好的茶,并非茶叶单一决定,它还取决于泡茶叶的水质。好茶叶用泉水泡,尤其是山泉、山泉的上泉,泡出的茶无污染、纯净、清香,最好。这样的茶,喝起来犹如与茶谈心,对身心健康作用很大,特别是人到中年,虽然不惑,却心悸加剧,事务繁重,压力大,烦事多,愁交织,心火燥。但若有自控能力,不妨泡杯好茶,坐下来,平心静气,细品慢嚼,就会品出茶香中如诗书般的.韵味,就能获得艰辛中的宽慰。

  读书和品茶一样,读好书,读自己喜欢且有用之书,才有心得,才容易领会与感悟。好书,都来自语言文学,不在长短,贵在内涵。一本有内涵的书,传递的是一种生活精神与感情。我们读书,不仅是读知识,主要是为了从中吸收营养,丰富思想,提高生命、生活境界。天下书多,择书而读,如择水泡茶一样,要有意识,不敷衍,便知味。相反,就如浊水泡茶,无益还损身。当然,博览群书是好事,读得多,知识就多,但真正能读懂、读进内心,融入思想的书不很多。

  品茶与读书,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及内心世界。而懂得用泉水泡茶的人,既泡得,则品得,品而有得。相同,读好书之人,必能读出心得。

  品茶初三散文 篇8

  散淡的时光、紧凑的时光,或紧或慢、或淡或浓,都离不开茶。

  千年的古茶树,长在深山老林,一棵棵昂然挺拔。它们不会忧伤、不会大笑,只是默默地与天地合,与小草小虫小鸟土石为伴。采自古茶树上的茶叶,香味更浓,经过一道道工序,成了上好的茶品。山坡上是台地,台地上种满了茶树,它们个子不高,但风韵犹存,绿绿的叶儿在山坡上闪着光,阳光照在上面会有一些青波。在这青绿中,有的是淡定和从容。

  茶随处可见,是最常用的`待客礼品。你到某人家中,主人首先问你的就是“来,喝杯茶吧”,随即从包装精美或普通的茶叶袋里抓一小撮茶叶放入杯中,冲上开水,过一会儿便可入口了。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主人表达的是热情好客、不失礼仪,客人感到的是有一股暖流喷发而出,从而对主人产生好感。做体力活的时候,大汗淋漓,又累又渴,倒一杯茶一饮而尽,既解乏又解渴,一杯是不够的,要喝好多杯;上班一族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一杯茶;开会、小聚等场合也要喝茶。

  一日,一位熟人外出考察路过,返回时来找我玩。我们来到一个茶庄,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最后我俩在一大块树根木头前落座。这个木墩造型别致,也许玩的就是古色古香吧,品茶要的就是这个氛围,让你进入一种想象不到的意境,或沉思,或快乐。茶艺师小姐泡茶、倒茶,熟练的动作像在玩味一件小艺术品。不时,还有她对茶、茶文化的讲解,越听越有兴趣。我们慢慢地品,我咂了一口,嗯,味道不错,口感也好。“怎么样,老王?”我问。“好茶,茶香色翠。”我们喝着聊着,闲散的时光慢慢溜走。品茶随心,我们都领悟到了。

  同学聚会的一晚,安排品茶闲谈。茶庄在一条静静的街上,行道树也是静静的,我们悠闲地进入,茶室里一张长条形的木桌子,据说值好几万呢。入座后我们互道真情,两杯茶汤,一杯清褐色、一杯浓褐色,边谈边品,再吃一点儿水果、花生、瓜子。

  茶能提神醒脑、帮助消化,能让人忘却辛酸、浮躁,使人平静——平静地对待万事万物和生活。

  品茶初三散文 篇9

  听一次雨,品一次茗。

  茶的文化历史悠久,是在名间土壤里发育起来的。几千年来,饮茶风习在名间之盛,已经达到了“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无论市井小民又或者是高官贵族,都爱在闲暇之余品茶。

  我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又求一份悠闲自在如何朝九晚五又怎样能浪迹天涯。这是否需要无尽的勇气以及永远坚韧的心灵,让我们坐下来吧,听一次雨,品一次茗,闭上眼睛,茶叶的芬芳会带着我们去到它们生活的地方,跟我们诉说世间的无限美好。

  我,是一片茶叶,在清晨柔和的阳光下,我从睡梦中醒来,鸟儿嘤嘤成韵的叫声是唤醒我的闹钟,甘甜的露水与土地里的养分是大自然母亲赐予的早点。我品尝着早点,看着云雾在阳光下与山体呼应交错,呈现柔美、朦胧的光影,我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从山顶缓缓流下的甘泉叮叮咚咚的跟我们打着招呼,它们滋养我们,激发着我们的生命活力,增强身心健康,让我们愈发的青翠。山泉给予了我们各种自来水中没有的微量元素,使我们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一阵风儿吹过,唤醒了我的同伴们。听,从山腰到山顶,他们窸窸窣窣的在私聊些什么。听,哗啦啦,哗啦啦,在风儿的吹拂下,伴随着茶农的山歌,我们所有的茶树在合唱着优美的旋律。茶农帮我们修剪枝叶,让我们所有的叶子都能享受的阳光给予我们的关爱。

  我们远离大城市,陪伴我们的只有大自然的一切,鸟儿帮我们捕捉害虫,让我们不受害虫侵扰的同时还让我们免受农药的污染,还赐予我们些许养料。周边的`树林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温度适宜、降水丰沛,使我们在稀有的有氧生态空间中生长。肥沃的土地令我们不需要肥料就可以健康的生长。我们与大自然华为一体,我们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稀疏的雨声把我从思绪拉了回来,口齿中残留的清香是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听雨品茗,在一盏茶的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让我们满上一杯,继续述说我们的故事。

  品茶初三散文 篇10

  鲁迅老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们一种特别的情思,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可见兄弟俩确实不一样。一个为老百姓说话。一个沉潜自己世界――鲁迅在《喝茶》后文中说:“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而周作人很明显关注自身。

  至于我自己少年时代是颇有些鲁迅风范的。不知道为什么这风范待我读了一所二三流大学之后渐渐淹没。我不仅没想怎么怎么努力做一个有为青年,反而整天忙着看文艺书,却把青春给耽搁了。

  想起一个高中同学。他跟我成绩差不多,稍微胜一筹。后来他考上安徽大学俄语系,再之后听说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我不是太清楚。但昨天忽然于网上看到他了,写许多法律方面的时评,比我发的还多。呵,心里挺难过了一会儿。想起他曾经给我的留言:“我会一直骂你,直骂得你考上硕士、博士。”但我却没能在学业这条路上走下去,他已经是硕士,将来亦许博士,我则可能永远不“读书”(特指回学校上学),两人的路亦从此不同。

  得知他在报上发表许多文章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难过”,因为我觉得我本来也是可以按照那条路走的。结果错了一点就再没扭转过来,要不然我的文章比现在好。

  不过是不是人真的越大越没出息?我现在想那时候可以跟他一起比学习,现在都不这么想了,似乎每个人的路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就像他读研我打工一样)。

  可能鲁迅和周作人先生当初也如此。原本是相同的,都带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所以去了日本留学。但回来后,一翻苦斗,有人挣扎,有人继续,而挣扎的无望之后便改弦归张。我也是这么的,终究走了颓废的人生路线。我的同学要飞扬多了。所谓选择不同,路便也不同。

  品茶初三散文 篇11

  我泡了一杯茶水。有的茶叶飘在杯子上部,有的飘在杯子中间,还有一部分茶叶沉到杯底。

  曾经读过一篇散文叫茶如人生,很有感触。茶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如花茶,你总能听到他们乐观感恩的笑容;有的人如绿茶,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以绿色。有的人如白茶,这种人非常干净不喜欢一丝灰尘,在你经过她身旁时,会闻到到一股天然的香味。还有的人如高贵的普洱茶,她不想主动理你,并不代表她忽视你,而是她有颗容易受伤的心。

  人生如茶,芸芸众生就如着纷纷的茶叶,个行其事。我把飘在茶杯上面的茶叶比作青年,中间的是中年,飘在杯底的茶叶当做老年。青年时的我时总喜欢爬最高的山,走在父辈的前面,父辈们总是笑着说:他们年轻,有活力;中年时的我看着跑在前头的青年,又回头看着徐徐前进的老人,我尽可能的跟上青年人的步子,也尽量放慢步子,让老人不要掉队;老年时的我沉到了最底部,努力的向上看,却什么也看不到,只好找一处安静的地方数着丁亮的星星,老年的我将为人生的终点散发最后一丝光辉。

  还可以将飘在茶杯上面的茶叶比作浮躁的人,中间的是圆滑的人,底部的是默默奉献的人。

  我喝了一口茶水,会有一些茶进到嘴里,我将这些茶吐到一旁,我想这些茶叶就是浮躁的人。浮躁的人会因为一些轻微的事情,会愤怒的`离开,没有人会留念思念他们。飘在中间的茶叶不愿做这些浮躁的人,也不愿意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遇风变风,遇水化水,看不到他们的真是形态,但是他们有时会圆滑的找不到自己。最底部是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安心。这类人最值得人们尊敬、爱戴。

  我轻轻晃动茶杯,所有的茶叶在水中乱飘着,浮躁的人变的圆滑,圆滑的人变的沉默,沉默的人变得浮躁,他们在不同变化着。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变动都要跟着水势的变化而变化,或许这个杯子是承载社会的容器,而这些茶水就是社会,茶叶就是就是随波逐流的我们,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我倒了杯子里没有味道旧茶,换上新茶。老茶走了,新茶又开始品味人生。

  品茶初三散文 篇12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有的人没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说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叶青喝完了,我更换了但大红袍,大红袍也需要去慢慢细心的品,品出它与竹叶青不同的意蕴。茶香飘荡在山谷之间,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美了。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漂来...

  咖啡和茶总能将人带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层淡淡的'烟气里,想象成一个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层。茶则象征一种意蕴。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极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蕴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个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觉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样,会随时间而月来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们用来泡茶水的紫砂壶里的茶香,却会越来越浓......所以当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记是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是摸不去的记忆。茶如人生,随和时光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老去。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鬓霜飞。

  懂得记忆是智者,善于忘记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则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有阴必有阳。

  我感觉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寻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时的曾经一度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毫无价值,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让意志更坚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触于那份透明的浅绿或暗黄,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叶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极淡的,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一阵来自山上泉边的清风,吹到了身边。有时,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远处燃起了一束来自遥远国度的冷香,里面夹杂着几许宗教的安和与静美,于是,心灵便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诗篇,任人品味,意蕴无穷。此时,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一杯赛美酒,飞舞的茶香也飘逸。走过喧嚣浮尘,蓦然发现,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初三散文】相关文章:

品茶的句子02-27

朋友别哭-初三散文诗歌11-11

品茶的唯美句子大全02-10

关于品茶的古诗句精选08-10

关于品茶的优美诗句07-18

初三成长类的散文作文10-09

关于品茶的优美诗句大全09-29

关于品茶的好句子(精选155句)05-27

中国经典散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