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2-08-04 16:40:51 散文 我要投稿

精选春节的散文(通用8篇)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来,花开花落,落花有泪、流水无情,片片花瓣暗香遗留,甜蜜的回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春节的散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参考。

精选春节的散文(通用8篇)

  春节的散文1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不知觉中人生三十九载、下一个春天我整整四十岁了!眼前20xx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爷爷奶奶,在心里像云雾般的缭绕。思念挟杂着淡淡的悠伤,忘不了爷爷奶奶在世时,一家人过春节的其乐融融。

  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一个唯美、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蕴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

  当吃年饭的鞭炮,噼啪啪啪的响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着爷爷奶奶,脑海里闪现儿时一家人吃年饭的情景,今已变成珍贵的流年。在这家庭温馨、新年玉锦的时节,曾经暧暧的祖孙深情潜润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怀念中!

  那亲情浓郁的朝夕相伴,爱家顾后的真挚无私,甚至老态龙钟仍然为家庭操劳不倦,即使能献出一点余力也竭尽身心。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出心里的感情与怀念,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经久不衰的歌谣……

  那时一家人笑逐颜开围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饭,摆满了一盘盘的美味佳肴,这是丰盛纯正的一桌农家菜。大人们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饭不能倒掉要存起来,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亲会拿出两无钱塞在我衣兜里,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压岁钱。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不懂这些习俗讲究,这淳厚的乡村民俗风情、赤诚的爱子之心,动感的摇曳时光中闪烁!

  平日很少喝酒的爷爷,吃年饭前、把散装的白酒倒一个在小玻璃瓶里,放在开水中汤热,一口一口的慢慢抿起来,仿佛品味着家庭美满幸福的醇香!印象中最辛勤的.是奶奶,过年也难得清闲下来,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灶台上操持。家里有亲朋好友来拜年,客人一来要把家里炖的汤,端上桌热情款待,这是我们家乡招待客人的新年礼仪,这些都是奶奶在忙乎着。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除夕晚上到邻居家里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台最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坐满了邻里乡亲,嘴里嗑着瓜子,有说有笑,脸上浸润在过年的喜悦之中。夜色中所有的房屋灯火通明,一晚照到天亮,一阵阵欢声笑语凑响在除夕夜,勾勒出乡村最璀璨欢乐的夜景。

  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我最早的印象中,烟花炮、乃至当今盛行的国粹娱乐经典麻将,在乡下很少见,大人小孩主要是靠扑克牌娱乐。

  时光转瞬即逝,想起我和弟弟妹妹,孩提时一起成长,被爷爷奶奶呵护疼爱的童年。那深沉的慈爱从旧岁中暗涌而来,在岁月的幽灵梦影中、天国里的爷爷奶奶依如往昔护爱着我们!

  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做父母了,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关怀爱抚我们长大的老屋,分别在不同的异乡扎根安家,可春节再也没有过儿时的团聚,却是陈年旧岁暧心入骨的回忆。

  美好难忘的事情总是弹指一挥间,今天一回眸三十多年了,真让人感觉光阴似箭,人生如痴如梦!当岁月勾起温情感念的回忆,不由而然会触景生情,心里、眼里、梦里,皆满了曾经儿时的朝朝暮暮。

  按故乡的风情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给祖宗,离世的先辈上坟,在阴阳两个世界一起过春节。一捆冥钱,两根蜡烛,三根香,一卷鞭炮,在这最传统的祭典缅怀中凝思,一家亲依依相伴。

  爷爷奶奶离世后,这一天我一直未到他们的坟前祭奠,此时我除了惭愧还是惭愧,又是多么的想回到故乡,走到他们的坟前,以此洗礼哀思,以最近的距离梦回儿时。

  在坟头喊一声爷爷奶奶,双膝三磕头、双手对坟朝天三作仪!春节,我来到了他们的旁边,默默回想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记得儿时有一年春节,爷爷带着我去给未见过的姥姥上坟,岁月的变迁坟早已不在了,但我清晰的记得那个地方。这苍凉伤残的时空在世间流转,如今我要给爷爷奶奶上坟尽孝,假如时光让我选择留在儿时,我宁可永远不长大,也不愿有今日!

  儿时的年味是甜美的回忆,却又铭刻着对世故亲人的怀念。长大后历经一个又一个春节,已渐行渐远,然记忆中的春节如陈年的美酒,越酿越醇、历久浓香。心潮荡漾着那段悠悠岁月的情,犹如一曲清婉凄美的笙箫,低吟浅唱在美丽的春天里,此时百感交集!

  时光向前飞奔不停,但儿时的春节在更新的年轮中回转不弃,辞旧不忘祖,不忘亲,不忘恩情。岁月无法从我心间带走爷爷奶奶,在故乡、在儿时、在老屋,曾共度春节的温馨惬意,一幅流年的印迹在温暧中情思……

  春节的散文2

  “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是汪曾祺老先生所怀念的故乡的食物。现如今,每到过年,我们常会泛起乡愁,却又不知它为何物,我想,乡愁就是那熟悉的故乡味道,而这味道,就是父亲,母亲做的那顿饭的味道。

  偶然看到《舌尖上的新年》的宣传片,深有感触。它仿佛有种推动人的魔力,让我特别想回到家中,回到厨房,回到奶奶揉面,做菜,煮汤的时光。让人觉着,哪怕吃一口家里的一口青菜,一块腊肉,都很好。它与其他传统的电影不同,它不再是以现场制作菜肴,以记者实地走访寻觅各地美食为主线,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阐释美食的魅力。以连续纪录片的形式,围绕不同的专题,选取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展示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于我而言,在静静观看它的过程,像是参与这整个过程,就在自己家一样,在亲人身边,看着他们制作美食的整个过程,近距离地感受着制作过程中独特的艺术。

  《舌尖上的新年》将中国山水墨画与延时摄影艺术相结合,将诗意古朴的解说词与磁性细腻的旁白相结合;将饱和的色彩与真实的画面相结合。再辅以青年作家阿鲲谱曲创作的原创作品作为背景音乐,使画面极富质感,呈现出一种古典美。不仅景美,食物也因此而颇具立体感和美感,深深刺激着我的味蕾和神经。无论是重庆的腊肉、平乐的松皮扣、浙江的河豚鱼鲞,还是台湾的红蟳米糕、鲁中的糖瓜、苏州的七件子、抑或是广西的酿菜、香港的盆菜、广东的脆皮烧鹅……都让人那么垂涎欲滴。天下至味,大都需要经过一个精细制作,均匀调和的过程。

  从温岭石塘,到黄土高原,福建闽南,到香港元朗……全国几十个地方,几十种多种美食,唤起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家乡美食的回忆。当然也唤醒了我的对故乡的回忆。家乡每逢过年,若少了一道美味,那便是我过年时的一道缺憾。那就是爷爷包的“杵豆腐”,它是爷爷的“专利”。它个头挺大,但每次我总能吃下好几个。在磨得很细的糯米粉里,加入适量的红曲粉,红曲提又增香,白糯米顿时变得通红鲜艳,取来自家熏制的腊肉,切成方形小粒,加入糯米粉中,再掺入水,反反复复揉捏,充分混合之后,取来三角形的豆腐皮,炸好的豆腐皮外表金黄香软,将其中一侧掰开,将糯米团塞满整块豆皮,最后好像一个个元宝,然后放入锅中蒸熟,火候掌握很重要,影响着它的口感及软硬。最后一道工序是炒糖油,将锅烧热,倒油,再糖,掺入黑芝麻,炒香。再将“元宝”倒入锅中来回翻炒,裹满糖油。最后,摆放在白瓷碗中,洒上葡萄干。总是在上完香,供完菩萨之后,才能下筷吃团圆饭。那时,天渐昏,香火味浓,在新年的气氛里,吃着“元宝”,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那种味道,只有过年才有,只有吃饭那时才存在。

  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不仅有乡愁,也有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鸣蝉冬有雪”,不同的物候往往衍生出不同的生物,而人们和厨师所遵守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天时,尽人意”的道家思想。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时节,鱖鱼最肥,鱼质最美,人们往往在这时捕鱼入菜;酷夏降温的夜晚,是野生螺獅活动的时刻,人们往往选在这时去山中小涧打捞;而冬季,则是各种蔬菜出现的好时节,火锅,清炒变着法儿出现……自古以来,人们对待自然,往往很有节制,秉持着“数罟不入洿池”的理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美诠释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必会尊重你。食物无非是天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必须要依靠自然,但又必须慢慢学会感恩自然。

  食物之美,在于烹调的过程,食物也不乏灵动美,而制作食物的过程本就是一件见证奇迹,感悟生活的过程。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川,粤,湘,徽等不同菜系,味道虽存在差别,除了调味技术和工艺的不同,其实本质都一样。爷爷曾经跟我说过:“炒菜啊,无论焖、煮,蒸,炒,炸,主要在于掌握火候。掌控好了,色香味俱全。若掌控不当,就白白浪费一盆菜”。不仅仅是做菜,为国为政者,抑是如此。

  普通人家日子过得再寡淡,却也会因为一顿家常便饭而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无法忘怀!食物萦绕心间的味道,无非就是家人之间爱的味道。人们对于滋味的留恋和对世道人心有着的某种特殊感触,是食物教会的。

  春节的散文3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们,年总是个盼头。

  然而,今年确不同于以往,春节还没有临近便丧失了一贯的从容与淡定,不觉中增添了些许的慌张,说不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年,便在这等待与期盼中有声有色的走近了。

  列车上的清晨,天刚朦朦亮。透过车窗,白雪皑皑之上,一轮红日吐雾而生,为洁白染上了嫣红。太阳由一个小小的弧形慢慢的变成半圆再到圆圆的火球,徐徐的离开了地平线,那一刻,竟如此的壮观。心,有了一丝的震动,空气突然间变得熟悉了。美妙的自然似乎成了画工笔下的陶然,雪被涂上了一层红晕的光环,很难分辨那究竟是晨曦还是黄昏,梦幻的感觉牵引着魂魄,与家的距离在缩短,感觉着那一张张亲近的脸……

  年,就像一场大戏,包含着五花八门的方式。有阖家团聚的温暖,有留守拼年的狂欢,有旅行畅游的神秘。团聚中有“一票难求”的磨难与担忧和一路劳顿渴望欢聚,那团圆中的慰藉。拼年中有诸多因素难以回归的.遗憾和暂且忘却一年的辛苦,将自己扔进疯狂的轻松与快感。旅游中有借助这难得的长假游历明川风景,品赏民俗风情,用行走来体验快乐与新鲜。于是,年味儿的浓重渗透于每一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播洒在每一人的心间。

  回家,感受细腻的温暖,读取淳朴的脸庞,静听鞭炮齐鸣,观赏礼花缤纷。

  从记事时起,就喜欢爸爸伺弄的盆栽花卉,每一年的春节我们都有幸观赏到不同品种的鲜花盛开。而今年,简直就是惊艳。黄金塔——在葱绿的叶衬下,一个个直立的三棱形小塔,由排列整齐的鲜黄的小喇叭花组成。芬兰红——枝干很粗,带刺,叶子不多,花儿由榆树钱儿样子的两瓣儿为一朵,又由八或十朵簇拥在一起,很平,像一个个小毯子撑着阳光,颜色由茶青到黄粉再到柿子红,最后为鲜红,非常奇妙。盆栽柠檬——在墨绿的叶子与一串串蛋清色的小花中,浅黄色的柠檬挂在枝头,将枝柳压得弯弯。花,淡雅、灵秀,香而不迷。在我的眼中,柠檬最为上品,因为,那景致确如我心中的月影。

  而最有雅趣的实属与父母共同观赏国粹《贵妃醉酒》、《百花公主》,好一个“皓月当空,恰似嫦娥离月宫。”水袖轻飘,犹如国笔写春秋。好一个郎才女貌,深情地投入之后方知却是敌对的双方,于情、于义、于国、于理都难以取舍,于是双双自尽落得凄美。那一招一式,一作一功,无不彰显着传统的戏曲文化。

  回家,更不能忘记学友情,义无价。相约一聚,怀着各自的梦想与憧憬,回首人生中那最纯洁、最浪漫的岁月。畅饮中,不时流露出再聚首的幸福与感叹,也不时惊爆出精彩的语录,令大家忍俊不止。

  在这个北国的冰封的城市,与学友游览了冰景展览会的午夜场。时有清雪飘零,落在脸上宛如零星细雨,好不滋润。夜深人静,我们携手狂奔,忘却了黑夜,忘却了我们已是成人。脚下的冰雪,让我们不时的相拥,于是,笑声撞击了剔透的冰景,又弹回空中,划破宁静,划破夜空。我们竟然像当年的学生一样认真的、逐一的辨认着冰景的造型,有生肖、春韵、玉帝的威严、家和万兴、万象更新……说笑着、蹦跳着,寒冷早已被热情所消融,仿佛回到了纯真年代,花样年华,友情纯净得像水一样透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多么希望这个冰清玉洁的城市能够不断的繁荣,好让我们与城市彼此载入记忆中。

  春节的散文4

  每年都盼望着过春节。小时候,盼望着过春节穿新衣服,吃饺子,啃冻梨,这时就是最幸福的时候了!长大后,盼望着过春节,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围在父母的身边,喝酒,聊天,休闲,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那种被温馨的亲情包围的感觉,就是最幸福的时候了!

  可今年春节前,我却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今年春节怎么过?心里空落落的。其实,以往我们全家一般都是回到我父母家过春节。因为我父母家就在我家附近,而且我家人多,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围在一起,特别热闹,特别开心,特别温馨。以前,我们一家三口总是带着我可爱的婆婆回到我父母家过年,我婆婆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可是就在去年三月八日那天,我那可爱的婆婆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身边!所以今年过年竟有孤苦无依的感觉!

  婆婆的.离去,不啻于晴天霹雳!给我极大的打击!那是一个在我身边给我15年幸福生活的好婆婆。在过去的15个年头里,我每天都能体会到婆婆带来的安宁!带来的温暖!每到春节时,婆婆都会大展自己的厨艺,吃得大家啧啧称赞!婆婆更是麻将桌上不可缺少的一员战将,只要有人一声召唤,婆婆就回应声而战,麻将局即可凑成!有时,她也会一个人闲溜到我父母家,回来时,若乐呵呵的,那就是赢了,高兴地说自己怎么赢的,摸到了什么好牌,说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回来时,若默不作声,或者简单说几句,那就是输了,默默地看电视,或者一个人盘膝垫腿,坐在自己的床上摸牌,自己玩牌也能玩个把小时,从不厌烦,乐此不疲!

  今年春节,回到父母家,妈妈还说,今年打麻将不好凑局了。二哥给我下令:你必须是麻将桌上的一员,不玩一场交一百雇人玩。可就是我怕交钱陪她们玩,有时也还是三缺一,难凑一局。这时,妈妈就会念叨,要是你婆婆在,一定能凑上局,她最喜欢打麻将了。可那慈祥的身影再也回不来了。

  初三那天,我们全家去大姑姐家。坐在大姑姐家的床上,去年春节时的情景顿时涌现出来。婆婆穿着我给她新买的衣服坐在这里,向前探着头,笑眯眯的眼睛成了一条缝,看着孩子们玩电脑。当时,我连忙按动快门,留下了婆婆那安静祥和的一瞬。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婆婆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因为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婆婆的身影!婆婆怎么会舍得撇下我们不管呢!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家人能围在父母的身边,其乐融融地过个祥和年,过个团圆年,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了!可惜,有时我们一件事还没来得及做,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就再也没机会做了,再也没机会说了!如果你还能为自己的亲人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任何一件事,那就快去做吧!不要给自己留下一生的遗憾!

  烟花璀璨,耀眼夺目,只不过瞬间的繁华灿烂,转眼化作烟云随风而散,空留几许惆怅在这新岁之中。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所有的温情还如昨天一样,历历在目,那可爱的婆婆却无从相见了,只有思念亲人的泪珠顺着腮边无声无息地流着……

  烟花璀璨化云风,惆怅徒留新岁中。

  回首千丝生感慨,亲人不见泪朦朦。

  春节的散文5

  春节快到了,因为不断重复,春节已经褪色了,不见奢想,不见华美。但正如春天一样,并不让人厌倦,相反,它让人美丽和温暖。当然,前提是你并不孤单。你应有倦怠后的轻愉,应有冬末内衣的气息。世俗远了,远的是那种复杂和艰辛;世俗也近了,因我们都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真实。

  乡村人的春节也许更像春节。孩子的新衣和压岁钱,干净的屋舍和灶台,新置的鞭炮和烟火,共同酝酿着喜悦。初一既至,走出家门,院坝里,田埂上,小镇中,春节很轻易地就弥散开来。城里人在高档餐厅里吃团圆饭也是一种新时尚,奢华也是社会的发展而理所应当。清新的田园气息自然没有,但各番内容无可厚非。这一切似乎不可置于褒贬。朋友在春节,远离平原,去了海南;我在春节,远离平原,回到了父母身边。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反复描写的新的一年气象充满着牲醴和香烟,一种祝福的气息。此时此境,我们很容易忘记或忽略伟大与平凡、富裕与贫穷、死亡或者病痛。春节并没有罪。

  中国人是重宗氏的,数典忘祖的人罪不可恕。在外化的世界里,人们感到了无休止的新鲜。比如圣诞老人的胡子很柔软。其实看看也无妨,甚至摸一摸也无关紧要,怕就怕迷恋,然后忘却自己家中世代相传的玩意儿。我是多么神往旧时的元宵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来那位女子如今可能已返回了阁楼,在灯影交错的街头,我永世猜不出的谜底,如水清浅,光阑珊。更小的时候,总看到大人把一束青绿的植叶插在门楣上或者门缝里,俗名早已忘掉,只知道后来一个文绉绉的词语:“茱萸”。后来也知道了有个人叫屈平,知道了香草美人,知道了有人投江自尽。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显得多么荒废、落漠,在韩国人跟我们争抢里,更显得楚楚可怜。即使如伟大的中秋,现在似乎也只剩下了月饼,还是歪作坊生产的。看这篇文章的人,你想想,你自己喜欢并认真过的有几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幸好,我们还有春节。想到这里,我感到了温暖。泰戈尔说我是东方文化主义者,我承认;梁漱敏说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我也承认。我承认之后,只想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任何人都需要生活,需要学习和工作。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理想。在纷繁复杂的迷离的社会世界里,人神鬼混杂一体、乌烟瘴气。但丁笔下的那个人,“口渴喝不到唇下的水,饥饿吃不到额上的苹果”,也许正是众生的倒影。这时候,春节让我们喘了口气。各种鬼魅相继隐去,生还是死,这并不是一个问题。然后,神便还原为人,人便还原为人本身。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做几天人吧。让我们去关爱家人,并心安理得地被家人关爱;让我们快乐,并把快乐化为天空最为美丽的烟火。至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这都不重要了。如来说得很好,我说了也等于没说。还是吃汤圆吃饺子吧。

  诗人说,让我们伺奉双亲,抄袭世代的青春和东方的温情。让我们用心灵去守候那“庭燎之光”,然后把字倒贴,在门上贴上门神和春联,最后就去拜年吧。先拜天地,次拜祖宗,

  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我也在此,谨拜祝此文的读者、天涯的读者,拜祝天下人生活幸福,新春快乐!

  春节的散文6

  今年的春节我又可能不回家了,我已经好几个春节没回去了,不知家乡今年的春节还会不会装故事,不知今年的故事会不会装得比以往更热闹。每个不在家乡的春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热热闹闹的装故事风俗,那是一种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熏陶在其中的风俗,至今想来都回味无穷。

  装故事就是以一种亮相的形式装扮历史或书籍中的人物或事件。在家乡,装故事的风俗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文革后一直延续着,每年从初一晚上开始。那时我们那个小县城只有两条主街道,叫东关街和南关街。实际上是一南一北的两条街。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其中的一条街装了台故事到另一条街,于是另一条街第二天就装两台故事回敬这条街。一来一往,故事越装越多,一直装到正月十五。两条街就在无形中比赛故事的多少和精致。但不管怎么变,每年的故事都是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每年都会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又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故事。

  一到初一晚上,市民们都会在火炉旁边一边吃着东西一边闲聊一边侧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大约在九点左右,锣鼓、钹声便会从东关街或南关街的方向飘来,于是人们纷纷朝声音的方向跑去。走到近处,你就可以看到,前面一位老翁打扮的人穿着古装,头上挽着发髻,手里握住一根没有钩子的钓鱼杆。敲锣打鼓和点灯的两三个人都跟在后面。观众这时就会议论开来:看,姜太公来了,这个姜太公扮得还真不错,手势很准之类的。这一行人一直要把整个对方的街走完才息声回去。第二天,对方街道或许就装出峰火戏诸侯和管仲、鲍叔牙两台故事。这样就进行完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接下来两条街道的竞争就一晚不止以一台的数量递增了。大部分的故事人物都以小孩来装扮:把小孩固定在四方桌上,站着或坐着,由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抬着,不用说唱,只通过道具、服饰、身姿和音乐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事件。道具也很丰富,惟妙惟肖,比如打铁的会一路打出火星来。在这延续半个月的游行中,人们可以看到化蝶飞舞的梁山伯、祝英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多愁善感的`黛玉葬花,忍辱负重的苏武牧羊……这一行行的游行队伍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就把历史的神话的天上的人间的故事演绎了一遍,像一条历史的河流在人们眼前有声有色地流淌过去。人们就在看故事的过程当中走过了上下几千年。

  记得有一次我那9岁的小妹也被“借”去装了一回故事。她装扮的是穆桂英,在家早早地吃了饭就去化妆。小妹穿着一身笨重的衣服,身后插着几面旗,样子挺威武的,可是她被固定在桌子上不能乱动。一个晚上下来,她脚都站软了,一回到家就叫苦。不过过后我们再问她这事时,她却说挺有趣的,站在桌子上比谁都高,真威风。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县里面也开始重视起装故事这民间风俗来了。那一年我正好在家,正月十五的晚上从七点钟开始,两条街的近百台故事都汇在一起游行,灯火通明,照得白昼一般。队伍拉了一公里多远,在国道上把过往的车辆都堵住了。不过那些车上的人也一个个好奇地观看整个游行,并无厌烦之色。听说后来为了不堵塞交通就不再游到国道上去了。每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场都由县里组织,还发奖呢。

  几年了,家乡的“故事”只有在思念和梦里不时地出现,远方的我只能在那想象的壮观场面里数着一台台熟悉的故事,数着家乡人们一张张喜悦的脸。

  春节的散文7

  城市人叫过春节,乡下人叫过年。过年,应该指从除夕的晚上又过度到了新的第二年的年初了。过年,礼炮声声辞旧岁,儿童欢笑迎新春!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圈,岁月提醒人们又过去了一年,生命的钟声告诉成人和老人们,你们又向坟墓走近了一步。时间易失,分秒不等人。你若不抓紧时间成就事业,你这一辈子将会碌碌无为!年轻人喜庆自己又成长了一岁;中年人喜庆自己当上了父亲,升了一级,而也感叹时光如此匆匆;老年人应该高兴自己做了爷爷,可同时也沮丧岁月在为自己敲响了暮年的丧钟。老人为了这新春的喜气,为了不打消儿孙们的高兴的情致,也只有勉强壮出欢喜与笑颜。

  其实,春节年年都是这样过的。贴春联、贴福字。有的把带根带叶的甘蔗靠在大门边,说什么希望幸福甜蜜的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也有的在院子里站立一棵树,进行了修饰之后,美其名曰“摇钱树”……糖果、水果成了抢购货。一切摊点和铺子,都在为年货而忙碌。生意再冷的店铺,这几天,都会变得生意红火。出去打工的人,都尽量在年前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的团圆饭,香喷喷的;家人团坐,小酒一杯,有笑有说。

  小的时候,我在乡下长大。记得,乡下过年,都杀年猪,请人吃饭。年前的这几天,孩童们是何等欢乐。村里有舞狮子的,到家家户户去舞狮,总说些吉利的话。那时候,我们当小孩童的,围在舞狮队之后,高兴的跟着走村串户,不亦乐乎。大年初一,还有开财门的孩童,那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被称为“四句”的话语,朗朗上口,句句吉祥,讨得主人的欢喜与赏钱。这些儿童时的记忆,如今仍记忆犹新。

  现在,到了城市里生活。这春节,总少了些乡下的那种气氛。不过,城市人有城市人的过节气氛。家家挂灯笼,张灯结彩;户户放礼炮,喜气冲天。我女儿爱玩冲天炮竹,总要叫我给她点火;我本来想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好节目常常被她耽误错过。也不怪她,如今的独生孩童,确实也独自感到寂寞!乡下的孩童常常在一起玩,而城市的孩童很难成为一群一伙的。莫说小孩,相邻的大人们也都很少往来。邻居之间,敲门都不应,只闻电视声。城市人,不像乡下人一样,邻里热情,相互串个门。今年的过年,女儿不会再叫我为她点礼炮了吧?今年,她毕竟又增加一岁了。

  今年,除夕之夜的晚上8点开始,我要好好地看一下春节联欢晚会了。我喜欢那些幽默滑稽的.小品、相声的逗笑,也会为那些优美动听的歌声所陶醉。说实话,除夕这天晚上是不好睡觉的,礼炮声震耳欲聋,会一夜通宵。

  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为了自己增加了一岁而高兴?难道他们没有听到那岁月匆匆逝去的脚步之声吗?不过,也许大家都是对的!还是我错了。也许,我不应该在这喜庆之日,还如此悲观。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人,就是应该要把眼光往前看!也许,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又有新的希望了。我虽然不会像年轻的时候再做那斑斓的梦了,但我至少还会编织我的向往。我们要去为自己新的一年做好打算,或许这一年里会有艰辛、困苦等待着我们,但我们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它,这样才能战胜它!今年是龙年,龙腾四海!《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所以,希望大家都在这新的一年里,像龙一样勇敢地冲向自己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祝大家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春节的散文8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短缺时代,孩儿们对于过年有无限的期待。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候,我家也算是一个大家庭,大大小小有七口人。到了过年,发下的各种票据也还不少,能买上一点过年必备的材料。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样东西是我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本地人喜欢准备的。这里的本地人很少有在端午裹粽子,大多是在腊月里裹粽子,而且是裹那种四角的长粽子。我家一般每年腊月十几就开始准备了,前期工作要准备好。

  首先要买到上好的箬叶,好的箬叶要宽大,颜色新鲜。把箬叶放在夏天用的大木盆里浸泡一周,让箬叶变软,这样不至于在包裹时脆裂,一般要换上几回水。由于每年我家包裹的粽子量都比较大,所以洗粽叶的任务一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干,我是首当其冲,几百张粽叶一张张的洗干净,非常累人,但想到能吃上粽子,再不情愿,也得干啊。清洗好的粽叶再用温水浸泡,这样包起来顺手。

  一般我们家主要包裹的是豆沙粽和肉粽,偶尔也包点其他的,如板栗的、红枣的。豆沙粽包起来最费神了。家父向来比较讲究,做豆沙就很繁琐,先要煮红豆,一定要煮的很烂,那时候可没什么高压锅,要想把红豆煮烂,要花费不少时间。煮好红豆后,就需要用白纱布洗豆沙了。先把豆沙洗出来,再放在布袋子里挤干水分,这样豆沙就洗出来了。不过,这还没完,后续的步骤才是关键,这可是技术活了,一般都是家父自己操刀。炒豆沙,火候要把握好,边炒边加入白糖,炒至恰到好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样的豆沙还不能用来包裹粽子,还要做成豆沙芯子,必须在豆沙芯子中放入一细条肥猪肉。原来并不知道为啥要这样做,到吃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豆沙粽口感更佳。

  每年包豆沙粽的时候,做豆沙芯子到后来便是我的专利了,至今记忆犹新!包好的豆沙粽一定要轻拿轻放,不然的话,包裹在外边的糯米就可能进入豆沙芯内,这样煮起来,可能就夹生米,那就完全失败了。我家的豆沙粽,品尝过的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一是豆沙芯子味道好,其二是豆沙芯子很大,糯米很少,包裹在外边点缀着,那才是真真的豆沙粽。说句实话,像我家这样包裹的豆沙粽子,在本地还没有吃过第二家,绝对是私家独有!

  包肉粽子相对就简单些了,先把五花肉买了,切成两寸长左右,用酱油、盐、味精浸泡一个晚上。包的.时候,把糯米也用酱油、盐、味精浸泡,将五花肉放置在中间,由于五花肉切的比较长,所以吃的时候,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品尝到肉香味!而且由于糯米是经过酱油浸泡过的,所以肉粽颜色酱红,煞是好看。

  粽子包好后,当天必须完成煮熟的任务。这又是我们孩子们的事了。当时我们住在大院子里,有几家有那种大的老虎灶,我们便向别人家借用,一锅也就只能煮几十上百个,每锅要烧上一两个小时,要煮上几百个,也要往往要煮上好多锅。老虎灶比较大,需要好多的柴火,平时家里的小锅灶很多大的柴蔸无法烧,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现在想想,还真是可惜,也许,当时我们烧掉的就有很多是不错的根雕作品啦。

  包粽子的这一天,就像过年似的,往往要煮到很晚。粽子可以敞开来吃,每煮好一锅,就可以吃一个。煮好的粽子,不是就完事了,还要等待凉下来,对裹粽子的棕榈丝进行修剪,用棕榈丝两个一对的穿好,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看到排列整齐整整两大竹竿的煮好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散文12-06

春节的散文(通用10篇)01-08

描写春节的散文诗02-11

话春节散文(通用31篇)01-08

关于春节的唯美散文(精选22篇)01-08

有关春节的散文(通用24篇)01-22

春节随笔散文(通用26篇)01-17

春节祝福散文(通用5篇)01-08

关于春节的名家散文(精选5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