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时间:2020-09-03 19:13:18 欧阳修 我要投稿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是百家讲坛一期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欧阳修的故事,一下是他的第一讲。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醉翁之意

  画外音: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

  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政的治改革的事件,大政治家。

  第二,他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在《二十四史》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这说的是当时在北宋的时候。那么就在这宋代六大家里边,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这六大家里边,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位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就在这次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都跟他一块儿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地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是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地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惟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指头给你算来算去,这宋代的六大家里边,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

  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边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那就是说欧阳修是谁?就是宋代的韩愈。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定谁是韩愈呢。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吗,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前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的潮流和思想潮流的有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是宋之欧阳修。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边真正的领袖人物。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

  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儿呢?

  康震: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沿着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在酿泉的上边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非常地美。你看本来在我们眼里头可能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在我们这位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他说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那是我欧阳修。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这句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当然后来这个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古人他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的前面这一大段的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