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与伤寒

时间:2023-07-31 15:05:00 泽彪 内经 我要投稿

内经与伤寒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两者对于人体机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经与伤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经与伤寒,中医之经典鼻祖。

  内经阐述河图洛书、易经之医之用、五运六气、正邪辩证、阴阳辩证、气血辩证、六气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等。

  伤寒阐述了中医临床辩证重要的临床辩证论治方法:六气辩证与六气辩证。是中医临床的经典鼻祖。是中医临床重要而最为广泛应用的一支。

  四圣心源阐述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中医医理,融内经、伤寒、内经、本草为一体。是中医潜力最为广阔的一支。医理完整,方药灵活。圆运动同属此一支。

  先看人体状况。

  人体饮食,脏腑生化气血,食物气之能量为人体吸收转化;气血濡养四肢百骸等,如同水与养料滋养花草树木,人体维持精气神形;六腑疏泄,排出糟粕,以通为顺。

  人体受外界六淫影响,首先是正气与邪气相博,正气强邪气弱百病不侵;反之,病证层出不穷,百病生焉。

  次看六淫中寒气侵害人体状况,其余雷同。注意关键,邪气强于正气时(历代医容易忽略的一点),邪气从人体薄弱的几方面侵入人体:

  一是四肢末端及头部,此处气血输送距离远、肢体外路体温最先降低;寒气影响荣血卫气,正气抵抗邪寒。卫气强,邪退;卫气弱后劲不敌,则寒进卫退。卫退毛孔闭塞,营卫不同。寒气逐渐侵入皮毛。肺主皮毛、主气,心主血、主营。皮毛有外卫气内营血,连通经络,经络通内。

  上焦心与肺正气生化强大,邪退。反之,寒气继续侵入,进入肌肉与筋。脾主四肢。胃主肌肉。肝主筋,主藏血,主疏泄,胆为肝表。中焦脾胃肝胆,视正气强弱,薄弱之处则寒气侵入,正气强大则寒气败退。每个环节注意扶正祛邪。

  如若正气弱于邪寒,寒气在四肢则入骨,在脏腑则入肾。肾主骨,主收藏。水克火,心脏肾脏受到寒气侵,人体核心被侵入,气血受阻,寒湿相侵经络气弱血淤发作过敏性紫癜发作,寒湿侵入脏器肾炎、肾衰竭发作。心包心脏受寒湿侵入,泵血失常。此时犹如微弱之油灯,正气愈加微弱。治以扶正祛邪。

  犹如二战卫国战争,斯达林格勒保卫战,邪如德国军队。正邪相博。扶正祛邪,抗击寒湿病邪。正气强于邪气,邪退正气进,逐渐病愈。

  二是呼吸系统,寒气通过口鼻、喉管、直接进入肺部。内部进入寒湿不经经络正邪态势与上同。

  寒湿等邪侵入人体过程,由皮毛、气血、肌肉、骨骼、经络、腑器、脏器、骨髓。步步正邪相博,本表主化如四圣心源所述。寒湿趋下,风热趋上,其余自悟,机理类同。

  寒湿侵入,病症百证生焉。此时采用六经辩证、六气辩证等,辩证施治,扶正祛邪。由此中医世界进入伤寒论之境界。大师直接进入证病方药,后人从此照葫芦画瓢,不解正邪风情,一误千载。

  此谓桥梁,纯属大话,如有雷同,纯数巧合。

  重要提示,不要当真。宜则听之,不入耳者勿视勿听。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异同

  中医史上的四大经典,真正称得起“经”这个字的,恐怕就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其它两部一个不够系统,另一部根基尚浅。这两部经典一直是历朝医家们的肘后书与枕旁书。良医用之,活人无数;庸医用之,害人不浅。

  这倒是有点像经学史上的两部书,《论语》与《孟子》。这两部书也历来为学者所推崇,训诂者解读者众多。书生们在圣人之书里也是各取所需,有人学成君子之道,有人拾得小人伎俩。有一点好处,这两部书有公认的师承关系,即孟子那一些学说是从孔夫子那里传下来的。这也就有了后世说的“至圣”与“亚圣”。

  到了中医界,形式就不太明朗了。《黄帝内经》虽有时被推为三坟之书,其具体年代与作者实在无从考证,至少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这部书是黄帝他老人家传下来造福子孙的。《伤寒论》现在公认为是医圣张仲景之作,成书年代是在东汉。问题来了,两部书都是那么伟大,那么光辉,应该怎么处理它们的关系呢?

  中国人一向讲和谐,不是你的,你就别争。孟夫子几千年一直甘居亚圣,一样不缺奉养。所以,仲景之后的注书人聪明地为《伤寒》原书加上一段序言,说此书是本《内经》而广之。这下好了,不用争了,二者成了师承关系。《伤寒》再伟大,也没办法逃出《内经》的光环。

  事实果真如此吗?古代的名医,他们不仅治病救人,也研读医书。很多人发现《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不完全相同。不可否认,《内经》是一部伟大的书,他是上古时期中国人养生思想的集大成。而后来中医诊疗体系的建立,基本根植于《伤寒》中总结出来的六经辨证。这里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虽然名字和《内经》中的一样,内涵是大异其趣的。《内经》中的六经是可以真实存在的经络,而《伤寒》中的六经,只是指病位的表里位置。

  《伤寒论》成书较晚,肯定借鉴了《内经》的成就,但是它主要的思想,如果不是仲景的天才闪现,应该会有其它的发端,现在有人提出是源自《汤液经》。这部传说中的伊尹之作,是否存在过都无从考证了。但是《伤寒论》里的每一条款的描写,背后不知有多少未治或误治的先驱者,他们在与病痛的斗争中倒下去,把战胜疾病的经验留下来。这些人,有一些可能正是你与我的祖先,是他们真正造福了子孙,而不是黄帝。

  从这个意义上说,《伤寒论》是伟大的救人之书,它跳脱了养生书的旧模样,直面病中人的痛苦,并且努力让其它人不再重复这种痛苦。这才是大医精诚的精神之本。

  拓展阅读:

  《黄帝内经》的10条天规

  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道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4、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 、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 、虑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道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道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道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道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7、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8、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10、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内经与伤寒】相关文章: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之间的关系02-14

内经之中的汗09-30

《内经》养生与美容02-09

内经经脉别论10-14

内经的学术价值12-27

内经静心诀07-29

内经与养阳02-02

《内经》经典论释10-19

《内经》脉解11-12

《内经》之冬季养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