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

时间:2022-04-11 15:05:41 内经 我要投稿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 》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 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 ,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 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陽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 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上卷 素问篇 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陽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 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陽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陽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陰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陰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陰陽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秋冬养陰,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陰陽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陰陽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 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 ,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 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 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 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陽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 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 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陰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陰霾邪气侵害山川,陽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 ,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陽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陽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陰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上卷 素问篇 生气通天论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陽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陽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陽气乃竭。

  陽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陽畜积病死,而陽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陽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陽气隆,日西而陽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卫外而为固也。

  陰不胜其陽,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陽不胜其陰,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陰陽,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婬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气乃绝。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①六合 之内:六合 ,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 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陽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陰之五宫,伤在五味:陰之五宫,指五脏,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陰陽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陰陽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陽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陰陽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陰陽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气,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样重要,假若陽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 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

  在人体 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陽愈盛而陰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陽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陽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 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陽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陽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陽偏西时,体表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陰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陰不胜陽,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 ,伤及陽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陰陽的关键,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陰气就能固守于内。陰陽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陰陽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陽气亢盛,不能固密,陰气就会竭绝。陰气和平,陽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陰陽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 病。四时的邪气,交 替伤害人的五脏。

  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上卷 素问篇 金匮真言论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陰陽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陰陽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 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陰陽,则外为陽,内为陰。言人身之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言人身之脏腑中陰陽,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为冬病在陰③,夏病在陽④,春病在陰⑤,秋病在陽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为陰,陰中之陰,肾也,陰中之陽,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陰,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陰陽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陰:肾五行属水,为陰脏,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陰。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陰。

  ④夏病在陽:心五行属火,为陽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陽。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陽。

  ⑤春病在陰:肝五行属木,为陰脏,体陰而用陽,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陽。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陰。

  ⑥秋病在陽:肺五行属金,为陰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陰。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陽。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 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 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 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 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 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拓展: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拓展:黄帝内经大暑养生

  一、静心养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心理纳凉,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妳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二、调整生活作息习惯

  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应午睡0.5~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室外劳动者应下午三点以后再干活。并注意采取降温散热措施。

  三、要注意饮食调整理

  应清淡多洋化,多食营养丰富的果疏和蛋白质,并这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在“清热”方面,最好喝粥。如苦瓜菊花粥、薏米小豆粥等。在“清补”方面,首先要祛湿。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清热祛湿可首选绿豆薏仁粥。

  四、要做适当的运动

  对于年轻人而言,游泳是夏天锻炼身体的首选运动项目,游泳不仅可散热解暑,更可增强心脏功能。最佳的运动时间应该是清晨至早上八点钟前,下午五六点钟到九点钟左右,比较合这运动。其他的运动也要适当,不要运动到大汗淋漓。

  五、大暑时节特别要注意

  1、防皮肤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出入公共场所勤洗手。

  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是发热,寒战、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要尽快看医生。

  在大暑当日或在高温暑热时,广东民间传统煲荷叶冬瓜汤防暑养生。

  2、大暑节气防暑:清补喝粥煲汤

  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

  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选用西洋惨、太子惨、黄芪;

  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药粥有绿豆粥、扁豆粥、莲子粥、薏米粥等。

  在大暑当日或在高温暑热时,广东民间传统煲荷叶冬瓜汤防暑养生,其组成还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灯芯花、猪苓、泽泻、土伏苓等,或淡饮或为甜汤,亦可煲猪骨。

  3、大暑时节中医养生注重养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热下降,地湿上升,湿热交争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症状不思食(纳呆)、恶心、头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腻、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养脾胃可服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气比较重,舌苔容易比较厚,中医认为舌苔厚代表湿气重,肠胃中湿气重后就没胃口,严重者有胸闷,恶心,胃口不好,四肢无力,这是中医讲的湿热症,需要清理。中医养生之道,夏天可吃清理药,清理暑湿,这洋人体就比较舒服了。

  无论是小暑大暑,按照黄帝内经当中的养生理论来说,补脾胃祛暑湿,扁豆、薏仁等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红豆、赤小豆等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拓展: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2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阴阳平衡,方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其贵在阳密,阳气卫外,或偏亢或逆乱,或郁积或消烁,均可发病。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养生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时之气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肝志内生”;夏时之气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志平和,气得以疏泄;秋时之气宜“早卧早起,……使秋气平,……使肺气清”;冬时之气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人体内的阳气运行,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养生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一日之内体内阳气的运行规律,调节机体活动及作息时间。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此外,善于养生之人,需外应天地阴阳,内守天元真气,并注意防御外邪。

  3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形神统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详细论述了在四时炼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如春季万物生发,要广步于庭以养形,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而养神;夏季蕃秀,夜卧早起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秋季容平与鸡俱兴养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养神;冬季闭藏,早卧晚起养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养神。《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此《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含义再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对于健康尤显重要。

  4 内存正气,避邪有时

  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的前提。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正气和外界的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增强和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邪气的能力。因此增强正气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正气的范围很广,包括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志的活动、气血的运行、经络的功能等,因此增强和保养正气的方法从内要调节饮食,锻炼形体,调摄精神,还是从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达到“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节制房事,保精护肾。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主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也就突出了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指出了节欲保精预防衰老的重要养生方法。所以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精护肾,而保精护肾的关键在于节欲。

  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和于术数,动则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即适当运用之意;“术数”即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通过些方法,可达培补正气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点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03-22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01-29

黄帝内经原文01-09

唐诗原文及翻译08-16

劝学原文翻译01-10

观潮翻译及原文09-13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03-25

劝学原文及翻译08-23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