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点

木兰诗 时间:2018-01-01 我要投稿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15年XX月XX日

  地点:XXXX中学七年级

  授课教师:方XX老师

  点评教师:田XX

  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

  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

  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师: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这样一个形象。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木兰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准确切入,精巧设计, 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

  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

  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师:英雄是什么意思?

  生:英勇的人。

  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英”的意思是花,“雄”的意思显然是男性。那么英雄的本意是指男性中有像花一样杰出的人。那么木兰身上有不少杰出男性的品质,那么这种杰出品质在诗中如何体现?刚才那个同学找的那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什么品质?:

  生:反映了木兰可以为父亲、为国家牺牲的一种品质。

  师:那你可不可以为这句诗读出英雄的气魄呢?

  师:好,有豪气

  生齐读诗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求读出木兰替父从征时那种豪气。

  师:木兰是“英雄”,还体现在哪儿?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可以看出她的英勇。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师:“度若飞”是什么意思?

  生:像飞一样,再读读。

  师:再找找看,木兰的这种英雄精神应该表现在战场上,诗中哪儿写她打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个战争历时的时间太长了。“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写了战场宿营的生活,也没有写了打战。这样的环境是女子生活的环境吗?

  生:不是

  师: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怎样把这首诗读出木兰的那种豪气来?

  (评:紧扣问题“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步认识木兰——英雄木兰)

  师指名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读得太好了,大家给他点掌声,去年的时候,你们获得古诗文朗诵一等奖的时候,老师眼前浮现你们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读得非常好。

  生齐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很好,读得一字高唱,写木兰战场上的生活,好像只有这几句。

  (评:朗读指导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生读准、读好。)

  师:好,木兰的故事方老师也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从小就对这个替父从军,女扮男装,杀敌立功的英雄充满了崇敬。到长大的时候,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有些遗憾,感到这首诗和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极不匹配,遗憾!于是方老师悄悄地把这首诗改了一下,幻灯展示改写的《木兰诗》,生边看边听师读。内容如下:“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斩敌辕门下,劫粮丛莽中。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壑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矿野尸相望,大漠血流横。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丹蹄儿轻,赤骁身子重;为保家国安,何必分我是骁?”

  师:“骁”中的“”指:美马,“骁”指钝马,因为诗中把她比作小小的兔子,老师觉得太小了,于是把她比作马,下面看看老师改的这首诗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差别?

  生:老师你写的着重是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

  生:改后更能突出木兰是个作战英雄。

  (评:方老师大胆改写《木兰诗》和学生分享感受,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肯定。在老师心中总觉得木兰是个英雄,她就应该是这样的,当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对自己妄自非议的修改还是觉得不太好,木兰是个英雄,但她和赵子龙、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不同在木兰是个女英雄。既然是个女英雄的话,她最终还是个女的。同学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她是个女的吗?好,我们先从出征前的前三段来感受一下,木兰有没有出征前女性的情怀?齐读诗1-3节。

  (评: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充满激励。“初识木兰——英雄木兰”到“深识木兰——女儿木兰”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设计精心,很自然流畅。)

  师:这首诗的开头和本首诗的开头有什么区别?这首诗的开头木兰在干什么?生齐答:织布

  师:她不但在织布,还在叹息。根据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木兰边织布,边停下来叹息,如果你是木兰,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觉得木兰当时一定在想,快出征了,我的爹爹已经年迈了,那可怎么办?

  师:太懂事,太体贴了。

  生:如果让我的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师: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

  生:担心父亲

  师:四个想象,看出木兰非常忧愁,忧愁什么呢?担心什么?这样的一个形象是什么形象?

  生齐答:女儿形象。

  师:试着读一下第一节,课开头大家读得太高亢了,能不能读得忧愁点?

  生齐读第一节。

  师:太忧愁了,那木兰一味地叹息,一味地忧愁,她还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木兰,除了担心,你还会去做什么呢?

  生:我可以去替父出征。

  师:看来啊,木兰替父从军不是莽撞的念头,而是在叹息之后的念头,多么体贴、多么孝顺的,多么懂事的女儿!多么矛盾的心情!再把诗的第一节读一遍,感受木兰那种无奈的心情。

  再次齐读第一节。

  师:你还从别的地方看出木兰是个女性吗?

  生:从第三段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有两个地方重复出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看出木兰对家人的思念,比男子更感性一点。

  师:早上有的同学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出了木兰非常坚定地,大气凛然不听爷娘的话,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生:她不是不听,而是想听。

  师:是她想听爷娘声,但听不见,想听的过程是对家人的思念,大家对这种理解认同吗?“不闻爷娘唤女声”是她的一种思家,语调要轻一些,齐读“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个木兰从征十年,身经百战后回到家乡,能不能从她回家的描写中看出木兰是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