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0-09-17 18:20:13 木兰诗 我要投稿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木兰诗》中的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摘要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以全新的手法完美演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古老体裁,把交响乐与合唱队搬上舞台,并使舞台情境与丰富的音乐表现水乳交融,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实践,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美,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木兰诗篇》 情境 音乐 歌剧 美学特征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是由关峡作曲、刘麟编剧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为一部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创新型艺术产品,为中国歌剧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木兰诗篇》以《木兰辞》为依托,以西方的交响乐为音乐主体,以最新的舞美形式,从人性的视角,以现代的视点,演释了一个古老东方的动人故事,凸显了木兰的淡泊名利、热爱和平、机智勇敢、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木兰诗篇》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以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创作要求。近年来,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维也纳、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城市的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每场的演出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情景交响乐作为“中国式歌剧”这一崭新的歌剧模式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歌剧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木兰诗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剧以情景歌剧和交响乐相互融合的崭新艺术形式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集英雄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优秀妇女形象,弘扬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呼唤和平的思想境界。该剧是中国歌剧走国际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一 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古老题材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出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和流传古今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河南大地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宋代郭茂倩编集的《乐府民歌》中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它的语言质朴、凝练,讲述了木兰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而男扮女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卫国杀敌的故事。1500多年过去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句仍被一代代人传诵不息。这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是一部呼唤和平正义的民族史诗。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的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上世纪90年代,美国拍摄了动画版的《花木兰》更是风靡全球,把这个美丽的故事传遍了全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文化题材。

  《木兰诗篇》从“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永远不变的主题出发,把原有的人物结构和故事情节,以现代的角度和歌剧构思的需要加以重组和整合,从哲学的角度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统一,提炼出人们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木兰辞》是全局的主要框架,每一个乐章都以《木兰辞》的传世佳句切入,使观众很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又对古辞当中的内容加以引申和提高,用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将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故事以时间顺序展开,而这一年的季节变化却是通过与合唱舞台背景共同完成的。剧中花木兰飒爽英姿,勇敢善战,而木兰与刘爽之间友情与爱情细腻的表现,更使全剧贯穿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取得胜利之后,木兰淡薄功名,甘愿回归田园,展示了木兰内心的平民意识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彰显了她渴望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心愿。女主角木兰的形象充满了人文精神,被刻画成为父尽孝、为国尽忠、热爱兄弟姐妹、热爱家园的传奇式巾帼英雄。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花木兰的内心世界,那就是“爱”。为了 “爱”,她经历血与火的磨难,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女扮男装戍守边疆十多年,展现了花木兰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也正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战斗中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战争中的友情与爱情的浪漫主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 丰富的音乐形式,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剧,是融合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中居于第一位的表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表现的地方。”《木兰诗篇》在音乐创作上不仅遵循着歌剧音乐创作的一般性规律,而且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1 交响乐为主,多种音乐体裁的运用

  木兰的主题音乐的动机贯穿《木兰诗篇》的始终,丰满而富有张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作曲家以丰富的作曲技法和丰满的和声效果使得整部作品极富表现力和震撼力。交响乐是《木兰诗篇》的主体音乐。交响乐是源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它在结构上、旋律上以及作曲技法上与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时代向音乐家提出了外来艺术中国化和中国艺术国际化的要求,我们的文化以西方艺术形式为载体,更能得到国际上更多人的认可。作曲家关峡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以西方的交响乐形式,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突出了音乐的“民族性”,突出了音乐的横向思维,简化了创作的技法,将和声与旋律融合在一起,使交响乐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作曲家还将音乐剧、清唱剧、舞蹈、戏剧等适宜情景表演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与剧情、场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木兰诗篇》的音乐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史诗般极富哲理、气势恢宏的交响曲,又有极富光彩的抒情浪漫、优美动人的大段咏叹调。格莱美音乐奖评委奇克看了《木兰诗篇》后对作曲家关峡说:“你开拓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可称之为‘五声音阶浪漫主义’;从《木兰诗篇》的音乐中,我们能听到普契尼的表现力和瓦格纳的戏剧性配器,音乐气势恢宏,旋律非常优美,是一部优秀感人的作品。”林肯艺术中心基金会主席林奇也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被中国音乐如此打动,太动人了!你的音乐是如此地撩人心弦!它仿佛把我带到了天堂,它是那样的美丽和光芒四射!”

  歌剧中作曲家还运用了多种合唱的形式。合唱具有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功能,无论是和声的织体还是音响的组合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美感。合唱是戏剧音乐的重要体裁,不同声部对应着戏剧情境中特定人物,反映出这些人的情感、动作和意志,承载着交代剧情、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戏剧使命。《木兰诗篇》中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以及对唱、重唱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对比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极大丰富了该剧的音乐表现。例如在序曲开始时,男声合唱用低沉浑厚的声音控诉着战争的残酷,音乐的旋律尽显哀怨与凄凉,表现了人们在战争阴影笼罩下郁闷、压抑的心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战争胜利后,将士们点燃熊熊篝火,畅饮胜利的美酒,唱起剽悍的酒歌,整段合唱音调欢快,情绪激昂,充满阳刚之气,表达着战士们激动、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音乐的强烈对比,不仅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深刻表现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追求。

  2 民族戏曲元素的合理运用

  歌剧属于外来艺术,是“舶来品”。要使这种戏剧样式真正能满足现实需要,并且成为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就必须将其进行民族化改造。无疑,这种改造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借鉴,因为中国民族传统的艺术样式中,与歌剧最接近的就是戏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族歌剧创作中对西洋歌剧形式的借鉴以及对民族戏曲精华的借鉴并不是要让民族歌剧完全“西洋化”或者是完全的“戏曲化”,而是要让音乐元素多元化,取其精华,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且要融入时代的印记。

  为了使作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作曲家在《木兰诗篇》的音乐中恰当地加入一些故事发生地的民族民间音调的音乐素材,这样更能准确表现作品的戏剧形象。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中原大地,河南人豪爽的性格在花木兰身上有明显的体现。河南豫剧音乐的成功融入更加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表现,使作品的音乐性格更加明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例如在第三乐章中,木兰唱的“人说酒后吐真言”中就用了一个上行四度音程紧随一个下行小六度音程,这是典型的豫剧音程特征,这样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木兰既俏皮又真诚的性格。在第一乐章木兰唱的一句“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作曲家五声音阶的运用更是具有浓郁的豫剧音乐色彩。

  三 舞台场景与音乐表现的紧密融合

  舞台场景体现着人物的活动环境,起着展现故事背景、交代戏剧情节、渲染现场气氛的作用。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实现了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的创新。所谓情景交响乐,就是指“情景”与“交响乐”的有机结合,它们在作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舞台艺术形式,情景交响乐是在新的艺术理念下产生的,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出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题材的有机结合,又体现出戏剧与交响乐结构上的互补效果。情景交响乐实现了情景与交响乐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实现了“有限存在形式”与“无限存在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形成互感、互动的美学效应。

  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舞美设计别出心裁,把交响乐队与合唱队都搬上了舞台,同时又建立两个可以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拓展出多个运动的表演区,而且相互连接,互相依托,为演员的舞台调度以及舞蹈场面的展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情景作为戏剧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促使人物进行表演的客观条件,也是戏剧冲突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舞台上的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景效果。比如在序曲开始的时候,伴随着钟声灯光暗了下来,奏响圆号和小号,圆号以它独特的音色对于场景的刻画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勾画出了一幅残酷的战争场景,加剧了戏剧冲突。舞台背景的纱幕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厚重而低沉的男声合唱诉说着战斗的残酷。音乐突变,灯光也转换为暗蓝色的忧伤色调,以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提琴的混合音色描述了无助的哀号。音乐与场景水乳交融,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第二乐章以音乐与灯光的配合表现出四季的更替。在小提琴震音的陪衬下,长笛的旋律富有春天的朝气。大地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灯光慢慢转变,暖色调的灯光铺满整个舞台,预示了夏天的到来,灯光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换,营造了场景,烘托了气氛,也表现了战争的漫长。木兰刺探前线军情,判断出当夜是袭敌的好时机,集合军队准备战斗。在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音乐节奏中,战士们士气高昂。随后铜管乐器奏出不祥的音调,预示战斗即将开始。短笛、长笛模拟风声,在夜色的掩护下战士们逼近敌营。小军鼓滚奏,战争打响了,场面异常激烈。此时的舞台上火光冲天,撕裂的战旗,倾覆的战车,折断的刀剑和长矛……音乐与场景的完美结合,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与震撼。

  四 结语

  中国歌剧艺术起步于20世纪初期,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对歌剧的民族化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曾几何时,歌剧被一度认为因其是起源于西方的艺术而与交响乐一样与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木兰诗篇》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歌剧通过艺术的创新,并不是不能得到别的国家与民族的认可。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得益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更离不开创作者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从编剧、作曲到舞美设计,创作者以对时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站在时代的高度,追求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把《木兰诗篇》打造成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歌剧精品。《木兰诗篇》中歌剧、交响乐、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的融合,使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它的成功,不仅是歌剧艺术民族化的成功实践,也是将中国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搬上舞台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钱宛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相关文章:

温庭筠诗词的美学特征10-11

李贺诗歌的美学特征及成因06-28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06-22

曾巩诗篇09-25

道德名言诗篇07-30

王安石的诗篇有哪些10-07

《观沧海》诗篇特点11-14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著名诗篇06-27

有关李白将进酒诗篇的鉴赏11-01

席慕容诗篇《成熟》阅读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