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

时间:2020-10-26 20:16:5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赏析,欢迎阅读。

  诗境虽奇,脉理极细。略作梳理,可见梦境四景:

  “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里展示的是梦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段移步换形而变化迅疾。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暧昧之境。这是梦中展现的第二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但随着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阴森恐怖来形容这梦中的第三景。

  第四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这接下来则是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高潮。刚才虽是令人惊憟之境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便写到山崩地裂之声,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这一景诗仙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既有奇丽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绘,且有舒卷的情域,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品读诗歌意境,联系诗人经历,笔者认为,梦中所展示的`一切决非偶然,似乎是诗人生活遭遇的真实反映。李白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访太原,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游历生活。此阶段,诗人可算是自由自在,对现实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憧憬。梦中第一景正是此阶段诗人生活的诗意化写照。天宝元年,李白因友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起初诗人可谓“仰天大笑出门去”、“春风得意马蹄疾”,深得唐玄宗的青睐,这一短暂的时间可以说是诗人政治生涯中最壮美的时刻,难怪诗中出现了“海日”、“天鸡”那种壮观雄奇景象。但是李白那种傲岸的性格,是不为权贵所容的,后遭受高力士、杨国忠的谗害,唐玄宗疏远了他。天宝三年(744),他被迫离开长安,这是诗人人生经历中的低谷地,诗中所描绘的阴森恐怖之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黑暗。李白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的美好理想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促使他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这就是他梦中追求的第四景。因此,我们不妨说,梦中四景是诗人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现。诗人的那种高于生活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

  诗人写梦中诗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正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因四处碰壁而精神压抑的诗化反映。这梦中四景看似写仙人世界,实则是诗人二入长安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的投影,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与“入世”间的心理矛盾。我想,学生在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如果能把李白的这些人生经历融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不仅会理解这一点,而且会深刻地体验到诗人嶙峋直立、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活于世的一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