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01 09:35:19 蔼媚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引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1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x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2

  来凤华老师执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运动诵读法和鉴赏发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

  首先,突出了诵读。加强诵读教学,突出了诗歌教学的文体特征。从熟读成诵的结果上看,这节课的诵读教学是很成功的。从方法上看,这节课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将送的贯穿始终,将诵读与对诗歌的理解同步进行,将诵读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将诵读的技巧自然而然的融合在诗歌学习之中,诵读方式应该多样化。突出诵读的诗歌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的活动,又注重了教师的平等者的首席作用。诗歌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要大家熟知的,但是做起来却是有难度的。不少教师机械的进行诵读教学,将诵读与理解脱节,把诵读处理得过于简单,成了为诵读而诵读,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种教学看上去是加强了语言学习,实际上是远离了语言的根本;因为语言是精神,任何只要是形式的东西,都是缺少生命力的。诵读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与作者对话基础上的带有理解性的活动教学。

  其次,课堂含蓄而流畅。整体感知——重点理解——理性升华,一个流畅的教学思路沟通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教师、学生与作者的主体间对话。在这流畅的过程中,又富含教学策略。如:整体感知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的将诗读一遍,在学生读诗后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了一个教学重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点——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个阶段包含了三个点:学生熟悉文本,学生总体上感悟文本的特点,生成教学目标。流畅的教学中含有深蕴。

  第三:渐入佳境。来老师从感受并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巧妙的在“鉴赏丰富的想象”这一环节中,引出作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作者的“梦”,理解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理解了诗人超脱的精神和傲岸不屈的人格魅力。文本解读是一种意义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了解文本中投射出的意义世界,就是发现了作品的意蕴,就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这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学生阅读、勾画、诵读、讨论、背诵,一直在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这也是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

  第四,反思教学。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包括教学反思,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就不能内化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更无从谈起。来老师教后的“教学感悟”,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探究教学活动,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 。这是一种反思性的教学表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也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学习经典篇目,应当注意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选取适宜的角度发现作品的意蕴,从而达到一种生命课堂的艺术境界——既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又激起学生自我的思想建构。正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样,一切阅读也都是当代阅读。阅读一个文本,不但要追求通过文本理解作者多少思想感情和文本的艺术特色,还应该追求自我的建构与提升。来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在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方面做得很好,在激起学生自我建构与提升方面,略显不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3

  面对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仙,手捧一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些什么呢?这是我抽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课题时头脑中闪现的问题。

  一、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我给出的答案。

  于是,这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发问,应运而生。

  学生问,“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我怎么没读到一点点离别愁绪呢”“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第二段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这一个个问题既是学生真实的.疑问,也切中理解本诗的要害,于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探讨什么。

  于是,这课的第二个环节就设计为:结合文本,谈谈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奇特的想象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体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有的同学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胆魄;更有的同学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执不下。辩论之中竟然有同学大胆发问,如果皇帝给李白一个大官做,他还能够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吗?激烈的辩论,最后以一位同学辩证的分析结束,但我想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在活跃着。

  这更坚定了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观点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能给学生什么呢?我反问到。即使我能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接受吗?

  与其强求给学生些什么,不如看看学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于是,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

  课本诗,古体诗,诗配画,歌唱,颁奖词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尽情的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就展示的内容来看,既是对文本的分析,又是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我羡慕学生们的才情,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提问,交流,释疑,展示。一节课下来,我能给学生什么?这个课前一直思索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给了我很多,很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4

  一、教师作用反思

  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作者描绘的客观世界,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将李白的整首诗歌全部让位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与情感的驰纵空间,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个性,从自己体悟最深的句子入手向文本“致意”。本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在研讨过程中,是以学生对问题真实的感触体悟为主线展开的。这条主线是动态的,是充分把握在学生手中的,教师自己也是这条主线的建设者。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与学生、文本平等对话,并不是在削减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价值与作用。教师一定是学生阅读最有效的帮助者。

  二、语言品味反思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会到它表现的魅力与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纸上与你交谈,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语文课是中国语言文字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某种文化某种艺术的课。文本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融为一体的',相互渗透的。本课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重对话展开的。学生只有在语言的深处和语言发生生生不息的对话,才能不断使自己的语感深化、美化、敏锐化,也才能凸现自己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在每一个词语上开出自己的“花”。所以我自我认为本课对语言品味上的大方向是把握得较准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

  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