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时间:2022-12-14 15:07:29 鲁迅 我要投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当今在教育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如何使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小学语文学科,还是很值得大家探讨研究的。本案例试图从操作层面来解读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欢迎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1

  【案例】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而后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那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师: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个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生有声有色地反复练读,教室里书声朗朗。)

  (朗读指导略。)

  师: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的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你觉得这是的伯父。)

  师: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

  (生离开座位三五成群地组合在一起,有的读课文,有的在议论,也有学生主动利用电脑查阅资料,还有招呼老师过去的。教室里乱而有序。)

  师: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这一个句子:他没有回答,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师投影出示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伯父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他想,那个黄包车夫整天那么辛苦地拉车,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生2:我觉得这一句子可以和前面的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前面这样写: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满街跑呢?我抓住的词是光着脚。那时候,拉车的连一双鞋也买不起。联系这句话更能体会伯父当时忧伤的心情,所以伯父才会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赞许地)你真会研究!你能联系上文中的句子来体会伯父的神情,这样的方法很好。别的同学也可以学习这一种方法。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生圈出重点词后更认真地读上下文思考,稍后与同桌讨论起来,教室里喧哗起来。)

  师:请你们谈一谈吧!

  生1:我圈的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车夫连一双鞋也没有,只好赤着脚拉车,所以才会被碎玻璃片扎伤脚,才会淌了一滩血。伯父想,车夫多可怜呀,所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想到了车夫的处境,很好。

  生2:课文中说车夫的脸饱经风霜,这一词就是点明车夫的处境的,是指这个车夫经历了许多的痛苦和磨难。

  师: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像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学生闭眼作思考状,稍后都纷纷举手。)

  生:我仿佛看到了在狂风暴雨中拉车的车夫,狂风打乱了他的头发,暴雨打湿了他的衣服,他一步一滑,艰难地拉着车。

  师: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黄包车夫过着如此暗无天日的日子。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生1:伯父虽然看到了一个车夫,但他想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都像那个黄包车夫那样终年辛苦却过着艰苦的生活,所以他更憎恨当时的社会。

  生2:我联系前面的句子,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人民不可以有言论自由,鲁迅作为一个作家,他的文章都是从侧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一下予将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为自己无法改变这个局面而叹气。

  师: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生1:我圈的是写伯父动作的,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我想伯父可能在想,决不能让下一代过这样的痛苦生活了。

  生2:伯父在想,别让这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所以才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

  师: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像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受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能评注在这个句子边吗?

  生(齐):能!

  (学生迅速拿起笔作批注,教师巡回检查。)

  以下就是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解读】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感受到学生情绪极为高涨,思维极为活跃。究其原因便是教师在课堂中成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产生了这样积极的学习效应。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在哪里?一课文的研究专题应该由谁来确立?怎样的研究专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能实现语文多项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案例从操作层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确立研究专题,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来体会伯父的品质。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也只有小专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研究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上面的研究交流片断中,我们看到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教师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教师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谈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被激活,同学们都能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像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综上所述,立足以小窥大的视野,学生才能从局部折射整体,从而在小专题的研究中体验大语文的学习。

  敢问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路在何方?以上的教学案例或许会给大家一点启示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2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物特点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是举办“鲁迅先生展”。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略读课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深入探究,参照阅读相关资料,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形象气质,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文是周晔写的一纪念性文章,原标题是《伯父鲁迅的二三事》,创作于1945年10月,是“在中学读书时”写的,目的是要“帮助广大少年学生了解鲁迅”。作者写这文章时自己还是个孩子,预期的读者也是孩子,因此,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呈现,符合作者当时的年龄特点,也更真实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伯父鲁迅的“和蔼慈爱”与“普通平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标题是本文入选教材时编者加的,标题中对鲁迅有两种称谓,一是“伯父”,另一个是“先生”。“伯父”这一称谓,顾名思义,是侄女周晔对鲁迅的称呼,而“先生”这一称谓,则体现了编者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

  原标题《伯父鲁迅的二三事》,体现的是儿童记忆碎片化的特点。“二三事”说明作者能回忆起的事情并不是很多,因此这些事情之间前后没有很强的关联,基本上是按照作者记忆的深刻程度安排。

  作者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伯父跟“我”谈《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因为读的囫囵吞枣,所以讲的时候就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让我联想到季羡林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认为,我们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应当一过了青年阶段,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穿开裆裤的样子,好像自己一下生就老成持重,对青年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总是要求他们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个人经验认为,越是伟大的人,越能理解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论文学底蕴,鲁迅先生在全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这一身份,就对侄女“横挑鼻子竖挑眼”:既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育她,也没有冷言冷语的批评她,而只是“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但真因如此,这件小事却给作者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她崇拜、敬重的人面前,她露了怯,这真是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的一件事啊!

  作者印象深刻的事情还有伯父笑谈“碰壁”这件事,按照作者写成这文章的年龄来看,或许那是作者仍然没有对“碰壁”的原因“恍然大悟”吧。文中写道“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当时真的“恍然大悟”了吗?当然没有,年幼的作者所理解的仅仅是字面意思而已,对当时“黑洞洞的四周”“昏沉的夜”并不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鲁迅在家里,在孩子面前是基本不谈政治的。在孩子眼里,他就是一个长辈,一个伯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即便点到“碰壁”这类的大事情,鲁迅也是一笑而过。

  鲁迅生前“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这两件事,跟开追悼会上,“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前后呼应的,是有因果关系的。从这两件事情中,我感受到了鲁迅的悲悯情怀,感受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憎恶,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担忧。在“救助车夫”情节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之心。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道:“人性的丑恶就是,在无权、无势、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在有权、有势、缺德的人身上找优点。当无权、无势、善良的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却还要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假惺惺的劝说无权、无势、善良的人,一定要忍耐,一定要大度”,而鲁迅先生恰恰相反,他是“横眉冷目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之心,不断彰显着鲁迅的伟大之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解读11-2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08-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11-0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0-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2-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流程08-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