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陋室铭》教学

时间:2022-05-19 21:57:37 陋室铭 我要投稿

反思《陋室铭》教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反思《陋室铭》教学,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反思《陋室铭》教学

  本课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初读、品读和研读。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第一个环节,读文;第二个环节,读人;第三个环节,学做人。

  在初读环节铺路子。读懂文意、熟读成诵(争取在当堂做到默写的准确无误)。品读环节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把重点放在读懂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上,穿越文字,寻幽探微。比如,要读懂作者引用孔子“何陋之有?”这句话的用意,老师就要补充孔子的前半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让学生弄懂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研读环节读出问题,读出作者,读出自己。比如:可以从“谈笑有鸿儒”和“苔痕上阶绿”的看似矛盾处(既然有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能会长青苔呢?)打开缺口,让学生评说刘禹锡,这是读出问题;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知人论世,这是读出作者;创设虚拟情境,入情入境,让学生和作者相遇、相识、相知,从而激发情感的共鸣,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实现自己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这是读出自己。

  而这种种理解怎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感受,使之从学生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流出,这是对执教者教学功力的严峻考验。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可谓是《陋室铭》中的经典语句,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让环境因你而知名,不应该靠环境(山水)垫高自身的价值。这层层意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也是一个颇需思量的问题。

  重点说说研读环节。文字背后是人,是作者的人生,思想,境界。这个教学片断,通过四读,读出了晴空一鹤,读出了先生风骨,可谓是一唱四叹,余音袅袅。蓄势,盘马弯弓射不发;朗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借助背景材料和自己文本理解的引领,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

  但是,我还有一些顾虑:

  是尊重?还是灌输?通观这个教学片断,学生总共才只有两次回答,四次齐读,这样的学习参与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话”理念吗?

  谁才是文本意义的建构者?文本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应该是在老师教学推进下的学生个体的自我建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是老师在向文本提问并最终由自己作出了回答,这里呈现的是老师的深度解读,在这里学生成了文本意义的消费者,因而,老师是否有灌输的嫌疑?

  阅读教学的归宿是情感?还是语言文字?再来考查这个教学片断中的四读:一读,是明心迹;二读,是感气度;三读,是增豪情鼓壮志;四读,是读出晴空一鹤先生骨。这样的不是特别“煽情”的文本是否适合如此大肆“煽情”?(“煽情”一词在语文教学中是贬义多些还是褒义多些这里姑且不论。)学生解读文本的归宿应该是语言文字,是语文素养。本课例是否做到了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来触摸语言文字,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进一步体味,生成学生自己的文本意义世界,从而提升其语文素。

  拓展知识: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反思《陋室铭》教学】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反思11-13

陋室铭教学反思11-07

《陋室铭》教学反思06-30

《陋室铭》教学反思【热门】12-05

【热门】《陋室铭》教学反思12-01

【荐】《陋室铭》教学反思12-01

【精】《陋室铭》教学反思12-02

《陋室铭》教学反思【荐】12-02

《陋室铭》教学反思【热】12-03

【热】《陋室铭》教学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