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下始栽竹茆檐下始栽竹柳宗元诗词

时间:2022-07-05 03:04:41 柳宗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茅檐下始栽竹茆檐下始栽竹柳宗元诗词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茅檐下始栽竹茆檐下始栽竹柳宗元诗词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岂伊纷嚣间,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注释】:

  ①茆:同“茅”。

  ②溽暑:又湿又热,指盛夏气候。

  ③重膇:足肿。蒸郁:湿热之气郁勃上升。

  ④凉飔:凉风。

  ⑤荷:负,担。

  ⑥舆曳:指装运移栽的竹子。

  ⑦萧瑟:指竹叶被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⑧极浦:远处的水滨。

  ⑨旖旎:柔美,犹言婀娜。

  ⑩蓊蔚:草木茂盛。

  【译文】:

  以茅为材,盖我新屋;湿热如针,久刺肌肤。

  祸不单行,腿肿成疾;屋似蒸笼,光阴怎度?

  东边邻居,传我秘法;逐热致凉,唯有种竹。

  闻言欣然,恰与心合;西岩之畔,负鍤四顾。

  楚地多山,怪石嶙峋;挖掘艰难,力尽无助。

  江风嗖嗖,暮云密布;运输竹种,加快速度。

  萧瑟翠竹,远渡江浦;移种阶旁,赏心悦目。

  栽正竹根,望其永固;浇以清泉,胜似甘露。

  夜不闭窗,凉风入户;羽扇无用,弃之不顾。

  竿集清凉,叶积浓霜;枕席清凉,暑热全无。

  密叶之中,网虫依附;曲枝之上,晓禽起舞。

  尘世纷嚣,不必牵挂;宁静怡悦,何愁不足。

  亭亭翠竹,令我爱慕;远离故土,与我为伍。

  谁没见到,郊野蔓草;葱茏茂盛,徒有外表。

  凌寒品质,荡然全无;寄身荒山,作为归宿。

  【赏析】:

  《茆簷下始栽竹》是一首种竹诗,大约作于元和三年。这正是作者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仕途坎坷、健康恶化,不绝于耳的指责、漫骂,还有那遇赦不免的诏书,无情地折磨和摧残着他的精神和肉体。是苟且屈服、随波逐流,还是傲然挺立、坚持操守,诗人用这首小诗作了表白。托竹言志,正是此诗的创作动机,也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这首诗写作上的特点之一是:叙事清楚,以文为诗。诗歌记叙了寻竹、栽竹和赏竹的全过程,线索清晰,有明显的记事散文的特色。首先写栽竹之因。由于天气闷热,加之又患足肿之疾,日子非常难熬。幸好邻居告诉了他驱热的办法,种竹可致凉风。其次,写寻竹之劳。为了种竹,负鍤来到西岩,在怪石险岩中登攀寻觅,费尽力气,挖来竹种。第三,写种竹之慎。种竹之时慎之又慎,选好地址,扶正竹子,牢固竹根,浇上清澈的泉水滋润竹根,以便迅速成活。第四,写赏竹之乐。这是诗人拟想竹子长成之后,付出的辛勤和爱心必定可以换来丰厚的回报,生理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愉悦和快乐。清凉取代了湿热,生机驱赶了孤寂。网虫寄身在叶间,晓禽歌唱于枝头,晶滢剔透的露珠,仿佛凉透了枕席,置身竹间,心静神怡,烦恼尽消。全诗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孙月峰在《评点〈柳柳州集〉》中说:“就事质叙,自有一种真味。”指的就是这种结构上的连贯性所产生的质朴的韵味。

  此诗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兼用比兴、寓意于竹。汪森在《韩柳诗选》中对柳宗元的种植诗的评语是“种植诸作,俱兼比兴,其意亦由迁谪起见也。”栽竹诗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兴的运用,是为了使诗的旨意更隐蔽更含蓄一些。这是由于处境艰难造成的。贬臣的身份和政敌的得势,迫使他许多话不便明说、直说,他只好托情于竹,委婉达意。很显然,诗人种竹的主要目的绝不是为了真正的致凉,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前人的咏竹诗,或赞美亭亭玉立的风姿,或称颂正直虚心的品质。柳宗元所写的竹,除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外,赋予了更多的自我色彩,可视为自比形象。他喜欢竹,在永州的作品中,不少的诗写到竹子,而这些竹子里常常显现自己孤直的身影,苏轼读此诗后,看到了“意致似恬雅而中实孤愤沉郁”的内含。柳宗元所写的竹子不仅有亭亭姿,驱热生凉,更因为有“凌寒色”,才被引为知己。这种“凌寒色”,不正是诗人的坚韧执着,有气节操守和傲岸不屈性格写照吗?他对竹子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对处境的改变,理想的实现的渴望。种竹之举实际上是自己世无知音、报国无门,只能与竹为友的孤寂和悲哀之情的抒发。此诗的真正寓意大概就在这里吧!

  总之,《茆簷下始栽竹》一诗最能体现苏轼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特色。表面平淡无奇而内涵无比丰富,结构上以文为诗而手法上兼备比兴,形成了这首诗既质朴又雅致的特有韵味。所以,读此诗时,我们既要品诗,也要品竹,更要品人。要从诗中去把握竹子形象的象征意义,再从竹中去发掘作者的个性、情感和人格的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