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时代背景

时间:2022-08-08 16:25:50 柳宗元 我要投稿

柳宗元江雪时代背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江雪》时代背景,欢迎阅读!

  柳宗元《江雪》时代背景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中的柳宗元

  想读懂中国的古典诗歌,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一是知人论世,把诗人放在时代的背景中考察;二是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揣摩诗人当时的想法意图。如果脱离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讲诗时很容易流于表面,未能探取诗心。

  小学课本中选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五言古绝,二十个字,按照教参的说法,《江雪》描写雪景,如在目前,表达出诗人高洁的品质。然而,只要我们认真讨论柳宗元的人生行迹并细味诗意,便会知道教参所说,实在不是那么高明。

  白纸上的一个黑点,最引人注目;黑纸上的一个白点,同样最引人注目。《江雪》诗中全都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见不到,一读便寒冷刺骨:千山万山,皆被白雪覆盖,见不到飞鸟的影子;千路万路,尽见不到人的行迹。老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坐在一叶扁舟之上,独钓江心。可以想象,老渔翁也定是满身雪片,与千山万径混而为一。这种情感,不是表现高洁的品质,而是突显出柳宗元极为孤独、凄苦、寂寞的内心。要想让孩子们理解这样的诗意,无疑是缘木求鱼。

  读柳宗元全集可知,《江雪》是他被贬湖南永州时所写。清代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点出:“余谓此诗乃子厚在贬时所作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余岂效此翁者哉!”徐增认识到柳宗元作此诗之处境已是日暮途穷,但却又认为柳宗元贪恋官位,不忍弃官而去,真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唐诗合解》说得好:“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凄,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诗人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伤透了心,被贬谪到边远之所,无一人援手,而知交朋友都同此处境,所以才有此种冷寂孤峭之心情。我认为,只有把这些情况讲清楚了,才算将《江雪》一诗讲透。

  至此,我们不妨略为介绍一下柳宗元的人生,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伟大人格。

  注释

  ①绝:无,没有。

  ②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③人踪:人的脚印。

  ④孤:孤零零。

  ⑤蓑笠:蓑衣和斗笠。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编成。

  ⑥独:独自。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赏析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如此一来,表达诗人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江雪时代背景】相关文章:

江雪柳宗元时代背景10-24

《江雪》柳宗元11-16

柳宗元 江雪11-07

江雪(柳宗元)11-05

江雪 柳宗元10-28

江雪·柳宗元08-24

柳宗元的《江雪》赏析01-05

《江雪》柳宗元赏析10-08

江雪赏析 柳宗元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