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时间:2020-08-25 12:29:47 李商隐 我要投稿

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导语:钟嵘《诗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下面我们就先看一下李商隐隐伤别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一)视觉

  1、色泽

  (1)冰雪表示一种清冷的环境,是冷色调,对离别场景起到了渲染的作用,增强悲凉的效果,如:《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中的“雪絮”、“雪如波”描写清冷的雪景,离别场景中无处不流露着悲与凉;是一种对离别后的凄苦与悲凉设想,和对友人前途多艰险的叮嘱。(2)“青”、“黄”给人一种萧条之感,一般表冷色调,如:《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中“碧云”,杂乱的野草,表现离别之时,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不知所措。《寄裴衡》中“黄叶”,有枯叶飘落之感,离别在即,不觉悲从中来。(3)“霜”、“云”有一种凄凉,迷离之感,一般表示冷色调,如:《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中“雨云”,即黑色的乌云,表现离别的愁苦之情。(4)残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苦之感,表示冷色调,如:《银河吹笙》中“残烛隔霜清”,燃烧殆尽的蜡烛,清冷的秋霜,离别后的形单影只之感,清苦悲凉之心跃然纸上。(5)白色表示冷色调,如:《石城》中“鸳鸯两白头”,表现离别之苦,仿若一夜白头。(6)“清”一般表示冷色调,如:《归来》中“清晓”,天刚刚亮的时候,天地灰白一片,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到秋》中“清秋”,有一种清冷的伤感之情。

  2、视角远近

  近景与远景是视觉上的成像,是生理上对自然景物的反映,视角的远近转换,使场景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使视觉层次多样化,立体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形之中拉近了诗人和读者心灵上的距离,能更好的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诗人在近景的描写上多采用小视野的特写镜头表现,将人的视线转移在眼前事物的身上,引人入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拉近和读者心灵上的距离,而不会有视觉疲劳。诗人远景通常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意境,视野十分开阔,给人一种恢弘的气势,然而这种恢弘的气势亦是一种空旷的.悲凉,更加给人以心灵上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之感。如:《鸳鸯》中“雌去雄飞万里天”鸳鸯雌鸟离开,即使远在天涯雄鸟也会追寻,表现连鸳鸯雌雄之间都伉俪情深更何况人,不堪离别。

  (二)听觉

  诗人听觉描写主要从人的哭声、笑声、歌咏声、箫声、谈话声,自然界的雨水声、风声,动物的中的鸣叫声,这三个方面来写,这些声音的描写都是为伤别服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包含了悲的元素。写人的如,《别薛岩宾》中“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写自然界声音的如,《二月二日》中“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以上诗句听觉上的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离别场景的悲,往往也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情感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它们打开伤别情绪的闸门,呼之即出,有利于将离别的悲情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嗅觉

  诗人在嗅觉的选取上多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气味着手。诗人在嗅觉的描写上主要写花香,写花香又多从通感和时间的长短来入手。例如,诗《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是写花香。《汴上送李郢之苏州》中“香径”,《杏花》中“香径”均运用了通感表现花香。《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从时间的长短来表现香。诗人用的花香、酒香、被香均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能够瞬间刺激读者的联想,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拉近诗人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就像一个受了伤的故人找你来倾诉心中的苦闷,既通俗易懂,又能更好的与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香味,一个“薄”字乃画龙点睛之笔,甚为高明,甚为传神。香味是没有薄厚的分别的,诗人将嗅觉的淡转化为视觉上的厚度来表现。同时亦激发了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四)触觉

  纵观李商隐伤别诗中对触觉的描写,主要以凉和寒为主。冷在肌肤,凉在心头,肌肤之冷乃是诗人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人心头之凉则是直面离别,诗人内心对故人的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凄苦与悲凉,是诗人的心理反应。如:诗《送郑大台文南观》中“五月寒”,《独居有怀》中“浦冷”均是写肌肤之寒冷,都是诗人对周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春雨》中“相望冷”,《月夕》中“兔寒蟾冷”,均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写寒是为了写心凉做铺垫,写凉与写寒相呼应,二者相辅相成,如此能更好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去表现生离死别之苦。即使是天气寒冷,人也会因为性情豪迈、心胸阔达或是自身幸福美满而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乐观向上。如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能说明以上所述。也就是说,诗人也客观环境“浦冷”的同时,亦是自我情绪的无意识的流露。

  (五)味觉

  诗人用味觉上的苦来表现深深的思乡之情,如《初起》中“苦雾”,雾是没有味道的,更不会有苦味,其实并非是雾苦,而是主人公因为思念故人心中苦闷,愁苦不堪,诗人用味觉上的苦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故人的思念之深。《人日即事》中“诗思苦”,诗人作客异乡,突有感怀,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并非是诗思苦,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思考的过程,可谓别具匠心。

  (六)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诗人有时将触觉与视觉进行转化,有时将视觉与听觉进行转化,有时将嗅觉与视觉进行转化,有时将视觉、触觉与嗅觉三者进行转化。将触觉与视觉进行转化的如,《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中“又作断肠分”,作者将离别之痛的感觉,用视觉上的肠断来表现,表现了离别之苦,离别之痛。《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中“伤离适断肠”,不忍分别之苦,心中十分悲痛,诗人把这种感觉化作有形的东西,肝肠寸断,直观又表现了离别的悲痛。通感,把香味的淡用视觉化的厚度来表示,十分精彩传神。将视觉、触觉与嗅觉三者进行转化。

  诗人经常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嗅觉、触觉巧妙的转化为直观可见的视觉,嗅觉、触觉与视觉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构框架,也就是格式塔,每个部分都只是通感整体效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单独的每个部分并没有整体的意义;只有当且仅当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时,才具备了整体的效果和意义,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通感的运用对伤别气氛的渲染达到了极致,使伤别的描写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不得不说李商隐对各种情感的把握与运用放到了令人折服的境地。

【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相关文章:

板桥晓别_李商隐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李商隐的诗12-10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11-04

李商隐诗鉴赏10-18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12-21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10-25

李商隐的骄儿诗诗词12-22

关于李商隐的诗全集12-22

关于李商隐的诗大全11-11

李商隐的诗有哪些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