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3 13:15:39 赛赛 李商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这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被一部分人奉为鼻祖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晚唐才子,旷世情种李商隐是怎样看待这段爱情的呢?让我们欣赏《马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审视这段爱情佳话。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三、诵读

  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四、诗歌欣赏

  1、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祥林嫂对自己的来生产生恐惧,就曾问过鲁迅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鲁迅闪烁其词,无言以对。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生呢?活着的人,无从知晓,死了的人,无法言说。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板书:玄宗之悲(荒诞)

  拓展:“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杨贵妃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荒诞中也表现了玄宗作为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之深,情之切,情之专。不正也彰显了玄宗人性里可爱的一面吗。

  4、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当时”与“此日”对比。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

  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又称死谏。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当属于“兵谏”。

  6、对于这段史实,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爱妃,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板书: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7、本诗结构

  根据时间的先后,应该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分钟后,请同学展示)

  六、拓展讨论

  马嵬事变,以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做了了断。为什么要赐死杨贵妃呢?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古代四大妖姬: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春秋战国的骊姬。结合历史或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历史

  自古以来,江山美人历来都是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的,如果说英雄选择了美人却丢了江山,把所有罪名都归结于“女人是祸水”。但是,纣王无道,和有了妲己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人说妲己坏透了,坏透了的妲己如果不是取得纣王的信任是坏不起来的,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谗言,听与不听决定权在纣王,而不在妲己。强势永远在纣王一边。

  再来看看西施和杨贵妃:西施是作为越国贡献给吴国的供品来到吴王夫差的身边的,杨贵妃更是先是李隆基的儿媳妇被看中而得宠的。所以,西施和杨贵妃这两个可怜的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选择,没有独立的爱情,如果没有西施,就会有南施,或北施;如果没有杨贵妃,就会有李贵妃,王贵妃,总之什么施,什么妃是不能少的,因为那是吴王和李隆基的需要。只是王者与皇帝的需要的女人怎么能成为祸水呢,是大王和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顾天下苍生,才是危害自己的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女人是非常弱势的,亡国和走下坡路,归因于弱势的女人是强者的惯用手法,强者永远没有错,错的只是弱者,是弱者把强者带坏了,强者都是受弱势的勾引才步入歧途的,这就是中国式的思维,就是强势的思维。如果弱势一方在一定的错误上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那么责任也只能是强势一方的。没有强势一方的对事物的错误意念,弱势一方对错误是推不起波,助不起来澜的。又怎么能成为祸水呢?

  联系现实

  直到今天,强势的思维仍然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最近江苏连云港出了一个贪官,此人在悔过时说:“我没有教育好老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败笔。”的确有“公仆”成囚徒与不廉的老婆有干系,也与“小三”的开支过大有关,但这应该不是绝对的,也并非必然。自己犯了事,怪老婆,怪情人,怪交友不慎,更有邪的,居然怪茅台五粮液,说什么“喝了酒稀里糊涂收下了”,真是有一万个理由。我认为,说破天,出事首先是贪官自个儿的事。男子汉一人做事一人当,千万别找什么理由,特别是不要让女人当替罪羊,这不是男人干的事。

  再比如对第三者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是第三者的错,没有第三者的勾引,自己的丈夫能够越轨吗?一些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往往找第三者去解决问题,有的还大打出手,可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出现第三者大多是丈夫们把持不住,没有了这个第三者,保不定不出现其他的第三者,对丈夫的约束才是关键,那样才会永绝后患。古人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七、作业

  比较阅读袁枚的《马嵬》,完成导学P59第6、7题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导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李商隐《马嵬》的诗意,了解其创作背景,学习诗人通过历史事件抒发感慨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隐喻,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同情与批判,以及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安史之乱”及“马嵬坡之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李商隐的《马嵬》。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和情感表达。

  三、文本研读

  分析诗歌结构,理清叙事脉络。

  解析关键诗句,如"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感慨。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反思。

  四、拓展延伸

  讨论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对比其他类似题材的诗词,进一步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对“兴衰无常”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李商隐在《马嵬》中运用历史题材寓言现实的手法,以及他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同情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尝试写作一首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现代诗,或者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马嵬》的诗歌内容,了解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马嵬事变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嵬》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李唐王朝的历史背景,引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马嵬事变。然后,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朗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纠正发音和语调。

  疏通诗意: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同时,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和深刻寓意。通过讨论和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倒叙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同时,探讨诗歌所蕴含的寓意,如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爱情的悲剧等。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嵬》与其他咏史诗进行比较阅读,如杜甫的《兵车行》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咏史诗的特点和内涵。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同时,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咏史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咏史诗的特点和内涵。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质量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鉴赏水平,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马嵬》,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了解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背景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嵬》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反思和社会批判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理解《马嵬》的诗意内涵,把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李商隐诗歌中的“朦胧美”,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引出《马嵬》一诗,并简述“马嵬之变”的历史背景。

  诵读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色彩。

  解析环节: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同时揭示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诗人在《马嵬》中表达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所学,深化对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在社会历史批判中的价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尝试模仿《马嵬》的创作风格,写一首反映该历史事件的诗歌,以此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马嵬》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感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诗人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诗歌风格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赏析:《马嵬》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比较阅读:将《马嵬》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感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相关诗句,引出《马嵬》的主题。

  诗人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诗歌风格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赏析: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或者让学生尝试创作与《马嵬》主题相关的诗歌,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总结归纳:总结《马嵬》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强调诗人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感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如诗歌鉴赏、创作等,以巩固学生对《马嵬》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马嵬》的理解程度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马嵬》一诗的历史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借古讽今、象征、对比等,并能深入解读诗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解读,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达以及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感受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介绍李商隐及其作品风格,引入《马嵬》的写作背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和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学习新知:

  (1)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和结构布局。

  (2)逐句解析,探究诗歌内容,重点解读“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等诗句所蕴含的深意。

  (3)分析艺术手法,例如如何借杨贵妃之事寓言唐朝衰败,如何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李商隐在《马嵬》中寄寓了怎样的历史感慨?

  对比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形象,诗人有何深层寓意?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明确《马嵬》一诗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强化对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

  延伸拓展: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李商隐的作品,或者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理解。

  三、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诗词鉴赏小论文,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马嵬》,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绘,理解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讨论和独立思考,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倒叙、对比等,并学习如何鉴赏咏史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嵬》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倒叙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回顾咏史诗的概念和特点,引出李商隐的《马嵬》。让学生理解咏史诗是以史迹、史事为题材,通过抒发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

  初步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马嵬》,理解诗歌的大意,并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深入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如马嵬事变的历史事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倒叙、对比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现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最后,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即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诗歌欣赏:让学生再次阅读诗歌,欣赏诗歌的美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咏史诗的特点和《马嵬》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点拨法: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马嵬》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要评估学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看看他们对《马嵬》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马嵬》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深意。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暗示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多角度解读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主旨和深意,特别是对唐玄宗的批判。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诗歌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

  音响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看法,引出诗歌的主题。

  2、讲授新课:

  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知识。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

  4、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深意,强调唐玄宗的批判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教学反馈:

  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理解李商隐《马嵬》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通过诵读与解析,品味诗人借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感的独特方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了解“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理解诗歌的历史语境。

  通过分组讨论、朗诵、分析诗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理解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慨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洞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解读《马嵬》诗中的历史典故、意象象征及作者的深层情感寄托。

  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语言的含蓄婉约和丰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简单介绍“马嵬之变”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2、朗读感知:

  全班齐读《马嵬》,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3、内容解析:

  分析诗歌每句的含义,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和象征寓意。

  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李商隐如何通过历史事件表达个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悲剧的感慨。

  4、艺术特色鉴赏:

  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兴等,深入挖掘诗歌的审美价值。

  5、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对《马嵬》的理解,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谈对该诗的感悟。

  6、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李商隐的其他作品,深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自选一首李商隐的诗进行赏析,尝试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其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商隐《马嵬》译文05-25

李商隐咏史诗《马嵬》赏析09-09

关于《马嵬》李商隐唐诗鉴赏10-21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03-09

《马嵬》唐诗赏析11-11

锦瑟李商隐教学设计01-31

李商隐锦瑟教学设计11-05

杨玉环马嵬坡生死之谜08-03

李商隐《嫦娥》教学设计(通用9篇)09-23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