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时间:2024-03-04 16:40:54 剑锋 离骚 我要投稿

离骚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精选10篇)

  离骚教案 1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

  离骚教案 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离骚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理解他坚持理想、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解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如比兴手法、象征意象等。

  2、难点:深入理解《离骚》中丰富的象征意象以及复杂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离骚》,初步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和基本内容。

  3、内容解析:分段解读《离骚》,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抱负,同时解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4、艺术鉴赏: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象征寓意等方面。

  5、深度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屈原的人格魅力、《离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等问题发表观点,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6、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学习要点,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尝试翻译一段《离骚》。

  四、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辅助讲解;提供《离骚》的多种注解版本,供学生参考阅读。

  离骚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通过诵读和解析,品味《离骚》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3)学习运用典故、象征等手法进行诗歌解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分段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其人格魅力。

  (3)指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个人情感寄托的现代版“离骚”,提升诗词鉴赏与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屈原忠诚爱国、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把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感受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深深爱国情怀。

  难点:对《离骚》中大量典故、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述屈原的生平及其在楚辞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出《离骚》这部伟大的诗篇。

  2、课文解析:分段讲解《离骚》的内容,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比喻、象征和借代等修辞手法。

  3、朗诵体验:全班或小组分角色朗诵《离骚》,体会其音韵节奏之美,进一步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4、小组讨论:围绕屈原的人格魅力、《离骚》的艺术成就、诗人所展现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展开讨论。

  5、扩展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以现代语言和形式,写一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的“离骚”。

  四、教学总结与反馈: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离骚》的主要思想和艺术价值,强调屈原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离骚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领略其深沉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无尽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形象及其精神世界;学习并欣赏《离骚》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离骚》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曲折的情感表达,以及屈原所体现的忠诚与独立人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屈原生平及《离骚》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诵读感知: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诵《离骚》,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和语言美。

  3、内容解析:教师讲解《离骚》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在诗中的形象,理解其忧国忧民之情和矢志不渝之志。

  4、艺术鉴赏:解析《离骚》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例如比兴、象征、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5、深度讨论:围绕“屈原的忠诚与痛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6、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格对后世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

  1、巩固课堂内容,要求学生摘录并解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屈原精神的诗句。

  2、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模仿《离骚》的风格创作一首短诗。

  离骚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楚辞中的重要地位;解读并鉴赏《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屈原高尚的品格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并培养他们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情感寄托及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深入挖掘《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深沉情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离骚》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文研读:

  分段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节奏,体味诗的语言美。

  结合注释,逐句解析诗句含义,梳理《离骚》的故事线索。

  引导学生探讨《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如香草美人、求索历程等)和主题思想(忠贞爱国、理想抱负与现实困境的冲突等)。

  3、艺术鉴赏:分析《离骚》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以及音乐性和画面感等特点。

  4、思想升华:讨论屈原的人格魅力以及《离骚》对中国文学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屈原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研读《离骚》,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进行深度解读,或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离骚》。

  离骚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能够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解析文本,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忧虑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离骚》的主要内容及屈原的爱国情怀分析。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楚辞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楚辞文体的理解,以及对屈原复杂矛盾心理的深入剖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引出《离骚》创作背景。

  2、新课讲授:

  解析课文:分段解读《离骚》的内容,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对偶句式运用,以及情感抒发方式等艺术特点。

  语言特点探究:讲解楚辞的语言特征,如丰富的想象、浓厚的浪漫色彩和独特的音韵美。

  3、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活动,体验《离骚》的语言韵律之美。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屈原的爱国精神、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等问题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分享。

  4、总结升华:

  回顾本节课学习要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操和《离骚》的文化价值。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离骚》读后感或者从《离骚》中提炼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朗诵展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离骚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离骚》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艺术特点,特别是其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难点:深入体会屈原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述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离骚》的主题——忧国忧民、坚持理想的伟大人格。

  2、文本研读:分段讲解《离骚》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析其中的关键诗句,理解象征意象的含义,如香草美人、龙舟凤鸟等。

  3、分析探讨: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情感表达方式,剖析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思考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

  4、深化拓展:联系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进一步探讨《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感悟其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启示。

  5、作业布置:选取《离骚》中的一段进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解答、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和评价,检验学生对《离骚》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对屈原人格精神的认识程度。

  离骚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体会楚辞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涵,提升古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之情,理解其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掌握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领略屈原深沉而炽热的情感表达,以及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介绍屈原及《离骚》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研读:

  学生集体诵读《离骚》,初步感受其韵律美。

  教师讲解文言词汇和语法结构,指导学生翻译重要诗句。

  分析《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屈原的忠诚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3、艺术赏析:

  讨论《离骚》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丰富想象、情感浓烈等。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拓展延伸:

  对比其他古代诗词作品,探讨《离骚》在楚辞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5、作业布置:

  完成《离骚》中未讲解部分的自学,并撰写学习心得或评论。

  四、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总结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以及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以便于调整优化后续的教学计划。

【离骚教案】相关文章:

《离骚》教案11-09

《离骚》教学教案11-03

离骚优秀教案11-03

离骚教案(精选10篇)07-02

《离骚》教案(精选12篇)04-22

《离骚》教案(精选11篇)05-17

《离骚》教案(精选10篇)11-24

离骚教案(精选10篇)06-16

《离骚》教案(精选15篇)10-17

《离骚》教案(精选14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