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时间:2020-09-15 18:33:11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作家。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词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见刚。本文从李清照的作品、思想、情感及生活等方面来剖女词人独特的文学风格。

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关键词:艺术风格;旷达情怀;诗文创作;作品人品

  谁能称得上古今第一才女,人们最有可能达成共识,可能就是李清照了。前人沈去矜有这样的评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白诗的地位不需讨论。论其词,传世有《菩萨蛮》、《忆秦娥》,后人誉为“独冠词史,千古绝唱”。南唐李后主被誉为词宗,基本上得到人们的公认。李清照能与诗仙太白、词宗李后主比肩而立,并驾齐驱,堪称文学史上巾帼第一了。

  关于李清照创作的艺术风格,历来多有争议。鲁迅先生论及陶渊明时说过,陶渊明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又有“刑天舞天戚,猛志固长在”的一面,“尚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而历来论李清照者,却有不少人犯了鲁迅先生惊醒过诗人的这种错误。

  自明代把词划分为婉约、豪放派后,后世论者多从其说,认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这固然不错,但后来人们对“婉约”的理解越来越窄,以为李清照的词只有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一面,不免一叶障目。李清照本来是诗、词、文全才,但自宋以来学界研究李清照却成了重词轻诗文的风气,加上把她的作品大量失散,不少研究者眼中的李清照,便即“非全人”,也“离真实”了。

  李清照的词的确有清新婉约、“儿女情长”的一面,委婉的情思、缠绵的情绪常在她的词作萦绕,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但这些词绵婉而不纤糜,具有潜在的英风豪气。沈曾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为了使人注意李清照的豪放的一面,甚至把李清照与苏轼、辛弃疾并举。下面我们就从李清照的词、诗、性格等方面来探讨她的艺术创作风格。

  一、李清照词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李清照词的“丈夫之风”主要指潜藏于词中的勃郁震的感情激流,而非昂昂藏藏的关西大汉和泼辣的铁板琵琶。而李清照严格诗词之别,即“词立为体,要宜修”,所以其豪气表露得曲折隐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 活泼开朗的率真美和超脱世俗的闺情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富于文学修养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了开朗率真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她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所以,李清照早年词作常常抑制不住生活的激情,青春女子的活泼、俊爽、开朗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来。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调皮的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带有新奇的心理描写的大胆明朗。一个轻灵资秀、活泼洒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

  常记夕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鹭。

  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河湖日暮图。如果抹去一切背景知识,我们能判断出这首小令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吗?“沉醉”、“争渡”皆闺阁女子所为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纤弱和柔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洋溢着青春风采豪爽洒脱的年轻词人。古人写秋多感伤之语,悲凉之调:“秋风萧索愁煞人”、“草木摇落露为霜”,让人凄神寒骨。只有极少数男性作家把秋天写得绚丽多彩、令人振奋,如王安石、杜牧等。作为一封建社会闺阁女子,李清照竟也写出了令人意气风发的暮秋湖景。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菏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露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俊朗之气从绚烂夺目的秋景图中飘逸而发,令人心神为之一爽。

  李清照笔下描写的爱情也是超脱世俗的,是大胆、健康、真挚的。李清照之前,有过不少写女子相思之情的诗词,但情感缺少必要的依托,往往使得苍白甚至带有病态。李清照嫁给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她对丈夫产生了强烈而真挚的爱情。她的词作中,表现的就是这种充实健康的情感。因为爱才有思之刻骨,因为刻骨的相思,便有浓重的愁绪,因为愁绪太浓,有时不免产生怨恨。对于女性内心世界这些真实而又微妙的情绪变化,李清照作了大胆的展示,并不因为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含蓄稳重而稍加掩饰。

  因为相思,她“倚偏阑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因为相思,她“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人比黄花瘦”(《碎花阳》);还是因为相思,她“泪向愁中尽”(《生查子》)

  (二)满腔的愁绪透射着正义和爱国理想。

  李清照词作中写“愁”的内容占了很大的分量,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愁呢?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天覆地的变化,她先后遭遇了国亡、家亡、夫丧、被诬、失盗、再嫁、离异、系狱、蒙讥之难,由上层贵妇一变而为“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闾阎妇”。生活的磨难,使李清照心灵愁苦不堪,同时也锤炼了她的坚韧,激起了她的爱国情感。在她晚年的词作中,个人的愁思往往和国破之恨连在一起。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皇帝又一次逃跑。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无心出游,写下了《武陵春》:

  风入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使我们想起了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离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国破家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弃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后人评李清照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在她心灵深处,总是闪烁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唤,她是为看不到大宋的出路而愁啊。

  (三)委婉的情思和超旷的情怀相融合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生命,而是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地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字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系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女子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的词婉中有直,柔中带刚。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于柔媚中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地展示了她精神世界雄奇阔大的一面。英豪之气不是在词底,而(原作者:朱一华)是充溢全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是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钗粉气”。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宽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然作海外行。如此阔大雄奇的境界,于清照之外,恐怕只有李白才写得出。与天帝对话的这一设想,对于一个封建社会受压抑、处于从属地位的女子来说,就绝不同凡响。词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了李清照那种不逊须眉的飒爽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