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的生活情结

时间:2020-08-23 15:52:59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浅析李清照词的生活情结

  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不论是写少女的活泼开朗、爽性率真,还是写思妇的忧郁寡欢、多愁善感,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孤独无依、年迈体弱,都表现出一种卓越独特、柔媚婉约的情趣和韵味,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浅析李清照词的生活情结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在两宋时期,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词表现出真实、自然、感人的艺术创造力,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王又华《古今词论》)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推崇至极。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为她的卓越词作魅力所倾倒,可望而不可及。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识律,在浩淼的中国文学史上用词抒写女性的心灵,把那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传为文学史上的美谈。

  众所周知,宋词具有浓厚的女性文学特征,词之柔媚婉约的审美特征,与古代女子的群体性格相互吻合。但是,宋代又何以只产生李清照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呢?这就与李清照独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因此形成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她的词作与她的生活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我们理解分析李清照词的情感和意境,就必须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因此,本文从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作的词的生活情结。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间所作的词的生活情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继黄庭坚、张文潜、秦观、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名列“苏门后四学土”。母亲王氏,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通文墨、懂诗书,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这样的家庭渊源,无疑为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一个文学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她受到的教育熏陶,造就了她的自然、率真的性情,奠定了她柔媚婉约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她从少女时代就步入了文学创作生涯,并崭露了自己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子。她常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因此,这个时期的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就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是一位天真活泼而又灵秀聪慧的爽性的少女,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然健康地成长,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的另外几首早期词作中进一步窥探作者的这一性格和形象。例如《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浣溪沙》:“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柔情多怀;《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活泼与羞涩。

  这一首首精彩的词作,无一不展示她的率真、爽性而多情的个性! 无一不洋溢着她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字里行间分明显现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形象。但她并不是一个不知所静的女孩,不会沉湎于眷恋湖光山色,也不会沉湎于无聊地游山玩水。她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在“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中默默地独自沉思。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逸志闲情的事业。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子,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如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一词“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就把少妇的柔情婉娈徐徐展示出来了。他们夫妇二人节衣宿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鉴,以读书为娱乐。夫妻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李清照晚年的时候,在《金石录后序》中就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与赵明诚情投意合的恩爱生活,夫妻情深,款款流露。

  然而,“花无百日好,人无千日红”。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打入“元佑党人”之列,赶出了京师,遣返原籍。李清照第一次经受了生活风波打击,被迫随父还乡,开始了两地的别离两地的思念。

  二、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的词的生活情结

  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率真完全被新婚的欢愉和思恋替代了。虽然两人之间有相聚的甜蜜,但在庭院显赫、等级森严的赵府之内,更多的是饱尝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才华横溢的李清照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于笔端。一个“愁”字就悄悄地走上了词人多情的舞台。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自己的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都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辛苦的等待,难解的惆怅,它“剪不断,理还乱”,它可以从 “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这种相思是何等地折磨人啊,“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重阳》)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从中可见李清照作为女子的温柔、善良与细腻,也可见其作为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

  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写下了不少“愁”词。两年后,词人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身边。这自然给词人带来无比的欢愉和振奋。 “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

  这首词便是印证,抒发了词人在这个时候的愉悦心情。

  然而,好景不长。李清照遭受再一次生活风波打击。赵挺之死后被罢免官职。越明诚三兄弟被罢官入狱。真可谓是晴天霹雳。词人仰天而叹 :“柔肠一寸愁缕”(《点绛唇》)。所幸的是这场暴风疾雨很快就过去了。在屡屡尝试了政治的风波的苦果后,词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怨王孙》)、 “恨萧萧无情风雨” (《多丽.咏白菊》),词人为自己痛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怨王孙》),词人为丈夫的出仕悔悟反省;“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词人在憔悴伤恨之时也不忘明志。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展示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示文化女性的一种矜才尚艺。

  在丈夫赵明诚出狱后,李清照陪伴着赵明诚婚后第一次回到了山东青州故里。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共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这十年,对词人来说是幸福的十年,它给词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这段屏居乡里十年时间的幸福生活。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十年时光,转瞬即逝。政和元年,赵明诚恢复官职,再度进入官场,再度离家,开始新的仕途奔波生活。李清照从“泽畔东篱”式的桃源生活中醒来,酸甜苦辣,涌上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词人希望能挽留赵明诚,过着夫妻诗词唱和,寂然于世外的生活。然而,赵明诚义无返顾地重返仕途。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词人心中增添一段愁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两首词明白地表达了李清照忐忑不安的愁情。历经朝廷争斗的几重灾难,李清照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她不得不担心自己的丈夫再次步入政治的漩涡,她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的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词人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晓梦》)。这是一首记梦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向往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词人的磨难不断,词的愁情也不断。“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鸿。”(《好事近》),于是李清照常常借伤春悲秋来抒发这种苦闷无奈的心情;“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词人也借咏梅来进行自我劝慰。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起伏跌宕。词人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愁情之中,只有青州十年是幸福而难以忘怀的。这个时期,只有一首词《小重山》颇具欢快的格调,抒发词人夫妻久别重逢时的愉悦之情。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是属于愁,属于悲的。

  三、李清照在南渡后所作的词的生活情结

  李清照在四十四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演绎着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公元l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与丈夫赵明诚先后南渡。李清照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女子,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她义愤填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她用她的诗歌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

  如《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又如《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两首词抒发了词人的愤慨、失望与不平。国破家沦,而满腹经纶、自信自负的李清照,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不得如愿。词人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

  “授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词人的满腹愁情化作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对投降派的批驳、对中原故土的

  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夷虏从来性的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上枢密韩肖胄》);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上枢密韩肖胄》);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上枢密韩肖胄》);

  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李清照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上枢密韩肖胄》);

  对于人生,她以项羽自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于国事慷慨陈词而不得志,就这样在愤懑和郁闷中度过了两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到朝廷诏令,到建康面见皇帝的途中,感染了疟疾,不幸病逝。国破、家亡、夫死对李清照的打击太大了。“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她痛苦,忧郁,悲吟,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和泪水。“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南歌子》),“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其后,李清照因金兵的南侵,又想追赶流亡政府,颠沛流离,病倒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流亡政府回到临安。李清照的心情也稍稍开朗了一些,多病的身躯稍稍得以恢复。正当李清照心绪逐渐好转之时,又一位异性闯入她的生活。“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末肯枯”(《瑞鹧鸪.双银杏》)。一无所靠的李清照,匆匆改嫁给了张汝舟。再婚后,李清照立即认识到张汝舟市井小人的真实嘴脸,仅百日即与之离异。李清照的敢作敢为和第二次婚姻的错误选择,导致晚年处境的尴尬,被相当范围的社交圈子所拒绝,更被上流社会所摒弃,凄凉的心境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海雨”(《青玉案.送别》)

  “断香残酒情怀恶”(《忆秦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词泪先流”(《武陵春》)

  “只恐双溪肝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词人的愁情与日俱增,对什么都感到绝望。家国的重重灾难压迫着她,使她永远无法抖落心灵的苦难,重新找回昔日的笑容。自然而然她的词中也就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

  面对最为热闹的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词人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历历在目。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这首词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词人这个时期的词作的代表,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以后,李清照返回临安。余下的二十年左右的时光,李清照都是在京城临安度过的。李清照的晚年是非常凄苦的,在奔波逃难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也损失殆尽。李清照在孤苦无依的生活中结束了作为词人的一生。

  李清照词作的情结是丰富的。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没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青春年华,而是用心灵去审视社会,用眼睛去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用文学语言记载着宋代的社会风貌。透过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才华横溢、执着追求的女子的抗争与叛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爽性率真的少女的青春与纯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思妇的寂寞与离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无依、年迈体弱的老人的泪水与倔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卓越独特、柔媚婉约的女词人在历史尘埃中远去的身影与情结。

【浅析李清照词的生活情结】相关文章:

李清照情结高中作文11-24

词国皇后李清照的生活悲剧李清照代表11-22

浅析李清照酒词中的情感世界11-27

浅析李清照词广泛传播之原因的论文08-22

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11-05

李清照的词风11-19

李清照的词集锦11-18

李清照的经典词11-16

宋朝李清照的词11-16

李清照春天的词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