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0-10-10 10:48:01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

  引导语:李清照的《瑞鹧鸪·双银杏》是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所做,表达了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

  原文

  风韵雍容未甚都⑵,尊前甘橘可为奴⑶。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⑷。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⑸。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⑵“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⑶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⑸“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创作背景

  本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此词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全词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本词是否为李清照之作仍存争议,也有人认为本作并非是一首词,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句解】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上句说银杏开花时,风致韵味大大方方(雍容),可也不特别美丽(都)。尊前甘橘开花时也不漂亮呀,可却被人们称为木奴,就是被人看重。这是代银杏抱不平。“木奴”是对柑橘的爱称。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两相比较,彼此差不多,可是甘橘可为奴,而银杏却流落江湖。就是无人收留,不被重视。可是它本身呢?却很自重,玉样的骨,冰样的肌,还不肯枯朽(银杏系长寿之树),就是不自暴自弃。“玉骨冰肌”见苏轼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又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黄庭坚诗:“寒香寂寂动玉肌。”这里用它,有对银杏称赞意。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谁教”是责问的口气,责问什么呢?就是不知谁把并蒂而生的银杏连枝摘下来,使人看来好像唐明皇醉后倚在杨贵妃身上一样。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客斋四笔》卷十六:“世传东坡一绝句:‘莲子擘开须见薏。”’按:“薏”就是莲心。《尔雅·释草》:“荷,其实‘莲’,其中‘的’,‘的’中‘薏’。”邢呙疏引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子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此系借用。“居士”,作者自称(自号易安居士)。我现在擘开它们,是真有意的,就是要所有身居两地的人吟我这诗时,感觉“新”。这个“新”字是“辛”的谐音字,就是那风味会是很苦的。古人诗词,常借用谐音字以见意。有时容易看出,有时须仔细体会作者写时的心意才能获得。此“新”字讲作“辛”,即属此类。若停在“新”字上,就是擘开后,两边都是“新”的。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赏析一】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赏析二】

  古代诗词中,咏叹花草,借物抒情之作无数。或赋草木以人的性格,表达作者的好恶;或由花草的自然变化中,引起联想,唤起诗意。前者为托物喻意,后者为触景生情。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把两者结合,由咏物到叹人,物我相融,相辅相成,表现了词人“玉骨冰肌未肯枯”的性格。

  这首词是咏叹银杏的,有的选本题作“双银杏”,可知咏叹的银杏是一支树枝上并结的两颗果实。银杏树是一种长年生落叶乔木,寿命可长达千余年,其果实为椭圆形,种仁亦可食用。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首两句先点明了银杏雍容的风貌。银杏的风度是那样温和、大方,虽然并不美丽,但却端庄典雅,让人油然而生爱慕之情。 “雍容”通常用以形容人的态度温和大方,词人在此把银杏拟人化,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人来描写,又用“未甚都”来限定,既写出了银杏的风韵,而又不夸大其辞。接着又用“甘桔可为奴”的典故,用摆在酒尊前的甘桔与银杏对比,则甘桔只有作奴仆的资格,表达出词人对银杏的赞赏之情。

  三、四两句进一步赞叹银杏的品格。“谁怜流落江沥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摆在尊前的银杏,远离了母体,失去了依靠。词人不禁叹道:银杏啊,有谁能怜悯你到处流浪的处境(指银杏被商贾作为果品,贩卖到各地),有谁能体贴你无家可归的苦楚呢?然而,你虽身处逆境却不甘枯萎,真可谓“肌肤若冰霜,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本文来自古诗百科

  词人在这里完全把银杏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了,她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银杏在逆境中倔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既有深深的`同情,又含由衷的赞许。词人的感情已完全倾注到银杏的身上。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过片这两句与上片“谁怜”句相应,用“谁教”二字提问,再次从正面描写银杏。是谁有意把这对并蒂的银杏连枝摘下,就象醉后的唐明皇倚在杨贵妃身边一样?这双银杏虽被连枝摘下,却仍相依相偎,紧紧相连。可词人自己呢?在遭逢离乱之后,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并蒂连枝”的银杏与孑然一身流落他乡的词人,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孤寂与感慨。

  结句直接抒发词人对银杏的挚情。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词人剖开银杏的果实,里面含着圆圆的种仁。那种仁的味道,同样醇美宜人。“真有意”以“意”代“薏”,指银杏的种仁,同时也取用“意”字本义。词人仿佛从银杏上体会到了意——一种与人相亲的深情厚意。

  “两家新”不甚可解,可能是指双仁杏被剖为二,品尝滋味,清爽可口之意。此篇是咏物之作。宋代张炎在《词源》中说:咏物词要“全章精粹,所咏嘹然在目,且不留滞於物。”也就是说,咏物词如仅仅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也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还必须不停留在物上,写出人的思想情志,这样才有价值。这也就是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咏物词要“不离不即”。李清照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从词西上看,词人从不同角度赞咏了银杏的形貌,每句话都是在说银杏。但写银杏的同时又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概。词人把银杏拟人化,正是为了表达自身感情的需要;银杏所具备的品质,也就是词人自身性格的再现。李清照的后半生,流落异乡,孤独苦闷,无人理解,无人过问。但她并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在艰难的处境中,仍努力追求,探索新的艺术境地,保持着“未肯枯"的刚强性格。“谁怜流落江湖上?”这一反问句子,既间接地表达出词人流落江湖、无依无靠无人问的窘境,也饱含着词人心中的怨与恨:怨老天无眼,世道不公,恨朝廷腐败,金人入侵。“玉骨冰肌未肯枯”正体现了她处身逆境仍不屈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格。

  词中运用了拟人、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传情达意。词人笔下的银杏,仿佛是有思想有感知的人,在聆听词人对‘‘她"诉说伤心话。词中对银杏的描写直接采用明线,同时又伏有一条暗线一词人的自我遭遇。词中写的是双银杏, “并蒂”“连枝’’“两家"等词的运用,尤其是“明皇倚太真”一句,无不反衬出词人的孤单。词中还连用了几个典故。通过用典,启发读者的想像,巧妙地表达出词人内心蕴藏的思想感情。典故在词中就象盐融于水中,既看不到盐的结晶,又可品尝到它的滋味。

  考证点评

  赵万里辑《漱玉词》: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卷一:按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疑其非词而已。

  《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清照此词,不仅前后押两韵部,其中间四句,既不对仗,而且上下阕衔接处,亦不粘连,明为两首绝句。有人据此怀疑非清照作品,则证据不足。盖本为两首绝句,误抄一起,《花草粹编》编者遽加《瑞鹧鸪》名,并妄题为“双银杏”耳。

  语言学家刘征评此词:从风格来说确实不似易安居士之作。全词平淡,但也融合有词人独特的情感。

  玉骨冰肌  拼音:yù gǔ bīng jī

  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 宋 杨无咎 《柳梢青》词:“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再生缘》第二回:“生成玉骨冰肌态,长就兰襟蕙质心。”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赏析11-10

[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原文、注释、赏析10-28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原文及赏析08-25

[宋]李清照《钓台》原文、注释、赏析10-19

《夏日绝句》李清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7-16

《瑞鹧鸪·观潮》翻译赏析09-01

苏轼《瑞鹧鸪·观潮》翻译赏析09-01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10-31

李清照《怨王孙》原文、赏析10-21

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