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杨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2-11-05 14:59:42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送杨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送别》(一作《送杨子》)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送杨子》原文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白《送杨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美酒。

  【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词之一。本诗一说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

  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劳劳亭、长亭”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现在的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诗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名家点评

  南宋严羽《评点李太白集》:(“梨花”二句)今人为之,便成村学究课联矣。

  明代闻启祥辑《李杜全集》载明人批:(“梨花”二句)点景轻妙。(“惜别”句)“壶醑”重“斗酒”意。

  清代应时、丁谷云《李诗纬》:太白气厚,多以清转见长。(“斗酒”四句)四句即见一种行色别情,当以意会。(“惜别”句)接出醒。(“看君”二句)又从上一气转下,洒脱。

  清代沈寅、朱昆《李诗直解》:此送别祖饯而预计其程期也。今扬子之行,我以斗酒饯于渭城之边,且傍垆头以便取酒,而醉不眠矣。此时春色之浓,梨花布千树之雪,杨叶垂万条之烟。我惜别则倾一壶之酒,临行则赠策马之鞭。看君之向颖上而去矣,计其程途,新月到彼应当圆满也。

  作品争议

  此诗又见岑参集,而略有异同。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都认为此诗为岑参作,只是一个题作《送杨子》、另一个题作《送别》。清代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此诗又出现两次,一处在岑参集,题作《送杨子》;另一处在李白集,题作《送别》。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乃岑参之诗误编入。”詹锳《李白诗论丛》:“正德本岑集不载此篇,然实岑诗。太白集本有送别诗一首(水色南天远),此诗盖因题目偶同,乃致乱入集中耳。”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本集本卷即有《送别》一诗同为五律。两相对勘,即知此篇风格近岑而不近李,诚可定为误收也。《诗人玉屑》亦有‘岑参之诗误入公集’语。”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李白《送杨子》原文翻译与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送杨子》的原文翻译与赏析12-26

李白《送杨子》阅读翻译与赏析12-26

岑参《送杨子》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11-04

李白墓原文翻译赏析08-20

《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08-18

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10-27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09-07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07-22

送范山人归泰山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