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居探讨求证

时间:2020-09-15 17:57:30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故居探讨求证

  李白在白兆山故居地的确证一直存有争议,至今还没有一个较权威的定论。

李白故居探讨求证

  在千年以前,由于当时李白较低微的社会地位以及许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像这类小事在安陆地方志上少有记载,并因李白和许族的先后外移迁徙及社会的变化,其故居——初步认定——在唐朝期间即被毁废而弃为桃蒿世地。早自唐末宋期的许多墨客文人来白兆山追觅诗仙足迹,至今难见诗文明有注释,也许来去匆忙无暇与土著人士交流,历史久远便失去真相,已成千年之谜。

  长期以来,当地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原白兆寺旁西南山脚下的“天花台”正是李白的故居地址,是白兆寺僧从李白或许族手中将其故居收购后改作了它用。其主要理由是:白兆寺历来香火盛旺不衰,庙殿不断改建扩增,至民国前期,其周边自山区大道以上的田地山河都是白兆寺庙产,“天花台”地居其视界的边缘;在历代传承的规定下,历为皇庙的白兆寺产业历史源远,其有关事务应是皇家的专权治管,只有与皇家有关联者方可靠近求获;李白妇祖许师是唐朝前帝宰相,许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较高,同时也应是白兆寺的香资大户,在白兆寺的民寺结合处获取少许地皮理应不难;受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迷信思想等约束,不论是建起或损毁,乡绅土民定不敢造次。正是有历代的传说影响,其地址的一部分仍保留至今——如果仅是依据传说的内容分确证,总有断推测之嫌,难免世人语诛。

  李白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写他的传略,探证他的行踪住所,理应遵守生有所为,传从其据,据证有依的原则。因此,我在探证过程中十分注重李白在安陆行走的实证性,尤其他的有关诗文、时代环境及其地位、白兆山的名胜地理及一些物证。并对传说的真伪成分反复甄选比较。

  目前,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故居仍无准址。愚受热爱感召,便将平生浅陋见闻中的有关研究心得罗列出来,谨与大家分享。或解人们的遗憾和渴望,更期解开这一令人十分费解的千年谜团。

  那么,李白故居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必须请李白自己“说话”,既真实又有说服力。

  现录下李白的部分写景诗文。诗人居安陆初期年轻豪爽,心地较单纯,这段时期的作品多为直抒胸襟,余以其诗意情景描境象解之。

  (1)《山中问答》诗句:“问余何故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此诗句告诉我们白兆山有一胜景处“桃花流水”。《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此序题意又告诉我们,“桃花流水”的某处有一“桃花园”。《春日独酌》中诗句:“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此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依题意诗意分,这是李白情绪低落时春日里的生活写实: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日,庭院外的溪水和树木衬着白云蓝天清山绿草合着飘飘洒洒的桃花景相晖映,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李白独坐向阳处,低坐观近景,心生孤烦之感,一面想着心事,一面喝着小酒打发时光。当一轮明月从东南角的山石上跃上来时,他即醉卧在这芳香的花草丛中——在千年之前的庭居观念和春日气候中,“芳菲”的“绿草”之地不会是正门院外的稻场,只能是庭院南侧背风向阳的水岸边;能使“落花散飞”的地方应是开阔地或高坡地;“对此石上月”既表明东南方位是高山地势又表明李白是坐在靠墙的西北方位;“彼此皆有托,吾生独无依”除自叹政治前途外,此地此时当可表示诗人居所的四面空旷;“孤云还空山”意为居所周域谷旷深野;“众鸟归”表明居所周旁树木茂,祥和安谧的环境。符合诗意的居所应是在临近水河北岸的空旷山中,屋向是朝地势较低的西南方向。

  (2)《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员外》中句:“然金园赏,远近含晴光。楼台成海气,草木皆天香。忽逢青云士,共解丹裳。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此诗句点明李白喜遇知音的时节地点心情:在一个烟雨浸楼台时的晴日,友人的相遇有似虹霓杨辉。两人悠然的四处观景后便坐在过河的凉亭里谈古论今,获益匪浅。虽然脚下被山水冲大的回旋塘里水浅池热,但仍享受着近旁那些高大茂的松树下吹来的凉爽南风和沁脾草香。据考证,在“桃花流水”的下方有被大水冲成深浅各异的四口池塘,分别是“桃花池”“荷花池”“分水塘”和“学堂堰”。而历代传说中的“阁亭”也有三座,分别是“桃花阁”“分水阁”和“学堂阁”。三座“水阁”时隶属于白兆寺田地上。离寺庙较远的“学堂阁”在古大道上,周边都是冷浸水中的沙滩和低洼地,宜杨柳不宜长松树,而靠近寺庙的是庙北面的“荷花阁”和庙前(西向)南山脚下的“分水阁”。“荷花阁”在寺庙北面院墙外的深壑上,只有东北岸是高土坡能长松树,很显然不具备“吹来松下凉爽南风”或“南风吹来松下凉“的条件。依题意诗意分,“纳凉”应在青龙山脚下的“分水阁”---它下面池塘的水也是退得快而留得较少的。李白遇友必要款待,居所应在“分水阁”不远的适宜地方才合乎情理。此时此地的“楼台”除白兆寺主殿就只有李白庭院的“绣楼”够条件。(注:当地富户在中厅后南角上构板楼供女眷度暑用)

  (3)《歌行上新平长史兄》中句:“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又《忆旧游寄郡元参军》中句:“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前首诗是初入长安所作。李白不知何年能回返,离家时必四处留连惜别。此诗句应是李白远行时居所周旁的夏季景象,主要描绘的是“桃花流水”河流的自然风景:沿河杨柳碧荫,“荷花池”和“学堂堰”里的藕荷莲花灵肌秀骨,红绿映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首诗是居家时思念美好难忘的往事而作。此诗句是忆述昔时身居客游心思家愁的真切情感——也是目睹了家的周边景物便触景博发而一路思绪广远——诗中多处述露乡思乡事乡境的词句。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李白居地桃花山谷周边的情境,展现“珠泉”桃花柳溪河谷的自然风貌。(注:“荷花池”和“学堂堰”在明清两朝代的河改中免受山洪才变为“荷花田”和“学堂田”,延续种植的藕荷直至清代末期才渐绝迹。)

  (4)《庭前晚开花》中句:“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此诗句是李白的借物抒情,诗人就是用夸张神化的赞喻表明他的居宅旁有大片的桃花美景,而且这些桃花树是天上的王母种植于此的“天花神树”,看管桃园的人自然就是仙娥圣士(从唐朝故事《西游记》中了解到,“西王母”在“蟠桃会”之前都要派遣“桃花仙子”采集上等“仙桃”以供圣会之用。)由此能判定,白兆山在那个时期即有“桃花洞仙”神话故事,“天花台”之名也是出自李白之口为实。(题外另列两小段诗文说明李白的借物抒情有意神化的强烈用心:《久别离》中句:“......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始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清苔 ”。观诗句是李白的有意神化,乃是将许夫人比作巫山神女,似是要许夫人前来相会之辞。《上李邕》中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颠却沧溟水。”观诗句直露李白有自比大鹏,天马,神剑的强烈用心。)《久别离》中句:“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此诗句意简明了,李白五年不曾着家,只有那窗前的樱桃花年年的开着。过去在那人烟稀少草木茂,野兽常出的白兆山区,诗人常年在外,居家必是在开阔且有近邻或常有行人的地方才行。《寄远》中句:“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此诗意境充满爱的浪漫情调,虽有些苦涩的味道,同样道出居宅的所在:即“碧云中”“挂秋水”“坐落日”“望金屏”。通常能看到“挂秋水”景观的人必在其下方即大道上;而池塘和住屋都喻为“宝镜”,其“秋水”南岸即是青龙山岗,山区大道恰从这座“落日”照耀下的“金屏”下方迤而去;面西饰妆的许夫人也是望穿秋水盼望夫君从南面山口出现。依诗意情景,李白的“青楼”应是在“分水塘”至大道之间,离青龙山岗不远的溪水边,屋向面西。(注:山区大道北高南低,以“桃花流水”为点,北经“白虎山”尾桃园矶可进山区各乡村,南下“青龙山”西南坡可通商邑远疆。)

  (5)《夏日山中》诗句:“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此诗有幽隐散逸意境”。“懒摇扇”即表示力乏更不想走远;第二句对于文人来说只能在避人之处才能够做;后两句意为那青松林里有个穿顶的石墙屋或高些的岩壁,能遮挡李白的身体。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青龙山顶——山是李白自家的(或是白兆寺的),山顶能接收四面来风,也不会受人打扰。李白几年前构置的石屋已经露顶,此时在是石屋里光着上身的行为既不会有没斯文又能随心所欲。(注:青龙山顶即现在所称的“李白读书台”遗址。这座偏东北方位的蛇形土山东西长南北窄,其东北首的高台紧邻寺院南侧,离“天花台”约百米之距。)《白毫子歌》中句:“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此诗句告诉我们:在春暖花香的丽日里,李白坐在南窗面水岸边的桃花树下,尽情弹奏着喜欢的乐曲。一阵阵春风徐徐吹来,带着不远处的松风声,将这清心悦耳的琴声传到高远之处。依诗意分,诗人的居所,南边是有“青苔”的水河和院侧“南窗”,河的南岸不远处有高大茂的松树起“萧飒松声”。而西,北,东三面不远处也应有岑崖存在。符合诗意的居所应在水河的北岸,山谷的中间。《自遣》中句:“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此诗意境明朗:李白花树下独酌至黑,很有些醉意,抬起踉跄的脚步,用醉眼扫视四周,此时的月亮倒映在溪河中随着诗人走动而移动,路上的行人已渐绝迹。符合诗意的居所是在柳溪河的北边,大道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