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集序》阅读中感受生命美

时间:2020-09-15 18:44:46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从《兰亭集序》阅读中感受生命美

  社会要和谐发展已成了共识并以官方号召的形式流行开来。而每个人个体自身也要和谐发展虽然早有人提出,但一直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却总远远未能达到理想。本文认为在教学中时时有,处处有启发人如何和谐发展的教育素材,限于学养和篇幅,笔者仅试对从《兰亭集序》感受到的生命美作初浅的讨论,而对“生命美”这个较宽泛的说法,本文也仅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

从《兰亭集序》阅读中感受生命美

  正如宗白华所说的:汉末魏晋南北朝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却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尼尔·波兹曼语),或是说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一个除魅的时代,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与此相应的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缺乏有艺术深度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精英式的精神文化是启蒙的,智性的,具有神圣崇高性的,诉诸于人们的理性和想象。如“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中国的美学思想原本是从现实人伦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时代,人的审美眼光更为开阔宏远,审美对象范畴也就扩展了。传统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等思想不但更多的倾注了个体生命感情,也对自然及自然景物融入了深情和人格。如,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媚清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愧云浮,栖川渊深”“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清辉能娱人,游子望归”等山水游仙诗句,使人开始发掘自然山水景物的亲近可爱。人们才意识到在日常人伦及给人安身立命的实用之物以外,还有让人愉悦的美。而且这美似乎更为自然纯真,颐养性情。而王之自己则更脱透的赞叹:仰视碧天际,俯绿水滨,廖间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这其中总让人觉得万物有情,与我相通。这已不仅是自然山水之美成为人的审美欣赏对象,更为让人惊喜的是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人的情感心理的知音。作者自己写的只有些许常见的自然景物,可读者由传统文化的智性的'启蒙,却领悟出作者在自然山水景物中得到豁然大悟,以及个体心灵与弥漫宇宙的整一的纯粹的大心灵大精神合德同流。而读者也可从中感受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和谐统一。这其中是必须依靠想像的,是具有神圣崇高的心理体验的。

  然而在世俗的时代,不仅精神生活的内容发生了变异,而且其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现代世俗时代中的流行文化则是反智的,反深度的,反启蒙的,它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和直觉——没有精神想象领悟的可能和必要。于是文学家的文学被流行写手的畅销书替代,仪式化的戏剧被狂欢般的歌星演唱会代替,艺术化的电影被当红明星珠光宝气的天价大片替代,隽永含蓄的叙述被拳头加枕头的感觉器官刺激替代。生活中视觉文化从整体上打败了印刷文化,因为文学是需要想象的,而视觉是直观的,想象与深度有关,而欲望的满足只需要视觉的冲击。即便是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也只是仅想看根据作品编演的电影而不想看作品本身,甚至有的老师为了省事也是如此。当今的世俗时代,是一个视觉效应的时代,文字成为视觉的配角,广告则是这个时代艺术的经典体现。日常生活中的欲望和欲望的审美化,使得视觉艺术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将欲望与审美结合起来,美成为可欲的对象,而欲望又在虚幻的审美中获得其存在的合法性。一个明显的例子就学生中衣着暴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言行举止中带色情的粗俗性质的越演越烈,而新闻媒体也以色情为猛料爆炒,,并因此吸引更多眼球。人的欲望与理性不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需要永远的新鲜感以刺激容易疲倦的大脑皮层。于是流行文化永远在追求创新,新的创意,新的玩意,新的活法。现代的高科技和网络为不断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因此唯恐落伍的人们被时尚的梦魇所驱赶,不断扩张和生产着自己的欲望。精神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快得令人眼花乱,由此产生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与世俗时代标榜的自由口号成了黑色的讽刺。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人可以去游玩的地方越来越多,却不觉得有什么愉悦之情,哪里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悠然自得?

  而在《兰亭集序》中,暮春之初,一群风流名士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仍“信可乐也”。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时代愈前进,社会愈发展,科技愈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却反而愈下降?冯友兰论“魏晋风流”时提出了四点,即“必有玄心”,“必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这也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抱怀,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不是“玄心”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正是“洞见”么?“暮春之初”,“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述幽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倘若没有“妙赏”之心情和眼界,岂能如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怀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不能喻之于怀”,以及深深的“悲夫”感慨和对后人“亦将有感于斯文”的自信,不正是根源于作者的“深情”么?再看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岂不哉!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为什么这些极常见极自然的山水景物,在作者眼中蕴含这深沉丰富的情感?而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情不能自已,如沐春风,心驰神往?而却对身边的花花世界视若未睹,麻木不仁?我认为这正是因为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世俗时代中,我们把“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一样一样的抛弃了——或者事实是它们抛弃了我们。没有了精神领悟,只剩下感官刺激,再美的自然或艺术对于我们都是没有美感可言的。

  在此顺便说一下的是,我们可能会由于习惯的看法而把“玄心”、“洞见”、“妙赏”、“深情”都定为唯心的虚幻的神秘东西而排斥批评。其实我想应该把它们看成一种心理情感,一种精神境界,具有了这些才能欣赏自然山水以及一切艺术作品和美。有了这些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是世俗时代的娱乐致死的感官刺激的生活了。

【从《兰亭集序》阅读中感受生命美】相关文章: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答案05-29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阅读答案03-26

简单之美阅读答案07-26

关于诗经中的美11-27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02-23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王羲之10-11

席慕容的乡愁阅读感受10-28

席慕蓉诗歌中的性灵美06-30

诗经中的美句集锦12-03

余光中 乡愁探美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