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时间:2020-11-05 15:16:14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设计思路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 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预习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

  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 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 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以读入文,研读赏,感悟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 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 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足见“信可乐也”

  (3) 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 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4)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本,学生对照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山范水的文字

  3. 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组协作,收集自己喜欢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等并进行研究,在网上或班里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出示,配《高山流水》古筝曲。

  青灯,香茗,在亘古的记忆中找寻深藏的墨迹;

  晓风,残露,在泛黄的纸页间品味悠远的意韵;

  高山,清流,在隽永的文字里追忆无言的感动。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那么,在兰亭的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间,王之又有着怎样的心得感悟呢?今天,就让我们与自然对语,与王之对话。

  二、情感脉络。

  配乐朗读,学生齐读。

  问1:请说一说文章中王之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乐—痛—悲)。

  问2:再来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文章一二两段记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请说说作者为何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良辰,美景、雅事、赏心)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么兰亭雅集便是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那么,在山水中享受无限乐趣的王之又怎么会有“痛”的感怀呢?

  情感品味。

  郭沫若的观点: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试分作者由“乐”转而为 “痛”的感情变化。

  问3:首先,大家看第四段中的一句话“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句话什么意思?那么,千年后的我们还会不会和王之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问4:请用自己的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论生死)

  问5:“夫”字是发语词,这一字引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叹?之后,作者写了哪两类人?

  生答:“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诗人由眼前兰亭宴游之短暂,联想到人生一世之短暂。之后作者写了好静好动这两类人。好静的相聚一室,坦诚相见,侃侃而谈;好动的遨游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研读第三段:

  问6:同学们,你们谁好静?谁好动啊?你们有哪些兴趣爱好?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兴趣,有着性格的差别。而不管静取舍怎样不同,我们都会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当“我们“欣于所遇”,在我们尽情的享受音乐,读书,打球,绘画,遇到喜欢的事物,做着感兴趣的事情时,便会心满意足,自得其乐,陶然间不觉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但是,“及”是等到,代表着时间的逝去,我们对曾经动情用心的那些东西、事物甚至是某些人,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变得平淡甚至是厌倦,静言思之,情随事迁,感慨便系之矣。当我们看到儿时的玩具,小时的书包,曾经夹在书页里的一枚早已干枯的花瓣,那些已经微微泛黄的旧照片,以及许许多多已着上了岁月痕迹的旧物之时,我们就不禁会感慨岁月的沧桑,悲叹人生的无常,欢乐的短暂。“犹”尚且,对已旧之物我们尚且感怀不已,更何况是我们的生命,却也是被岁月之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点的老去啊!况且,我们寿命的长短都是由自然造化所主宰,最终都会归于消亡!因而作者不禁引古人之言,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这难道不令人哀痛吗?同学们,此时你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和王之的情感有没有共鸣?

  师结: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就是在此刻,我们沉浸在这动人的文字里,却也已是忘了时间的流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我们感叹时间,感叹命运,那么,作者是让我们就这样恐惧于死亡,从而就看轻生死,不用去做事,不用去奋斗,不要再去追求快乐美好的生活了吗?

  问7:第四段览昔视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作者“悲”什么?

  作者更深入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古人从来就为生死而悲叹,再由现在推向未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来的人们也会悲叹生死。生死之感贯穿古今整个人类社会,情感更加深沉。但作者又说“不能喻之于怀”,他心里想不明白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

  这“一死生”“齐彭殇”的典故。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这种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显然是荒谬的。

  问8:作者认为生死不一,彭殇不齐,你能再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答:生命是宝贵的。活着,就会拥有一切,而死了,一切就都没有了。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的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汶川地震中,许多生命的逝去让我们然泪下,然而,如果在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的遇难和年幼的孩子、正在上学的少年遇难对比下,哪一个会更加牵动我们疼痛的心呢?所以生与死,彭与殇是万不可等量齐观的。那么东晋时的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今人的这种“轻死生”的作为,让后人如何看待呢?这是作者不能明白于心的,作者更深一层的悲。“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世殊事异”而“其致一也”是写作的目的,阐明了人们的普遍情怀——重死生,而不是东晋这个时期的特殊现象——轻死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的意义。“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

  四、品文情,探究“生命意识”

  问9:对此,我们作为“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这也是《兰亭集序》中一再感叹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之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李白虽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敢于做真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又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五、引申拓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我们再来深入的了解一下王之的一生作为。

  1、 在东晋的许多人放任自由,消极颓废;而王之却能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多数文章都是如《兰亭集序》一样“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热爱。

  2、他亲理政务,勤求民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新政。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3、虽有极高的天赋,但依然勤习苦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以“书圣”之美誉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六、深化小结:

  师:王之努力勤奋一生,五十知天命,在知道命运为何的年龄上给了我们如此深刻的启示。“痛起源于乐,悲升华于痛”阐述了自己对生死的理解。

  问11: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括一下,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甲骨文图像的解)那么,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成就我们的一生?

  问12:讨论交流:古今中外的人们表达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的名言警句。(分组 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句认为最好的警句,派一名代表来展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蒙田(法)

  七、实践运用

  2009高考江西卷:

  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 和 “读” 3个词语。

  示例:生命是要用心来读的。万籁俱寂的夜晚,明明如月,星辰疏落,听着脚下潺潺的流水之声,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我仿佛听到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叹息;仿佛听到了王之在兰亭曲水旁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

  八、结语:

  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留下梦想与奋斗!

  九:作业

  必做:

  1、熟背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四。(写在书上)

  2、完成《优化探究》本课“知能提升”版块。

  选做:21岁花一样的女孩面容像60岁的老妪。这是一种罕见的的皮肤弹性组织的系统疾病,全球目前不足10例,国内仅有3例相似病例。朱燕是国内第一例获得性皮肤松驰症女性患者。因为这个病,她放弃了刚刚考上的大学。有很多次,她都想要放弃这没有青春的生命。对遭遇不幸的她,你该如何安慰她、鼓励她?

  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 第二节课侧重于对本文的人文精神的探究领悟,所以在第二节导入时,,则采取情境导入法,引领学生走入审美的意境,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文本的欲望。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迁移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外作业的设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实,他们也给了我百倍的惊喜。学生主动要求拿出一节课展示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精彩地“是否应该积极对待生命”的主题辩论会。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获奖教案05-10

《兰亭集序》教案六篇05-28

《兰亭集序》教案8篇04-13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03-23

《兰亭集序》教案9篇03-20

《兰亭集序》教案五篇03-18

《兰亭集序》教案6篇03-17

《兰亭集序》教案九篇03-16

《兰亭集序》教案7篇03-16

《兰亭集序》教案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