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课文原文

时间:2022-07-02 09:01:10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根火柴》课文原文

  《七根火柴》是王愿坚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想必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七根火柴》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七根火柴》课文原文

  《七根火柴》课文原文: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内容简介:

  《七根火柴》写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创作背景:

  《七根火柴》是以红军在1935年8月长征过草地时的极其艰苦的生活为背景,作者为了写这篇小说,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准备工作:从体验生活、搜集材料、选择材料到构思,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自己后来沿长征的道路完完整整地走了一遍。并访问了三百多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士。所以,作者体会了长征的艰苦,了解红军将士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杨成武将军在《向草地进军》中,毫不含糊地写到了一个叫郑金煜的小战士,说他是江西石城人,个子不高,人很机灵,冲锋打仗不含糊,十六岁就入了党。刚进人草地行军的时候,他不但走在前边,还唱歌,讲故事,鼓舞大家的士气。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郑金煜在长征路上贴身藏了几根柴禾始终没有淋湿。在最困难的时候使战士们能够烤上火。作家王愿坚没有长征的经历,而杨将军影响甚广的《向草地进军》他是看过的,他能够从这篇文章中引发灵感,写出《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赏析: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特别是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苫卓绝的斗争中,曾有多少革命烈士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业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可是,他们又埋名隐姓,不为人知。《七根火柴》中所塑造的这位无名烈士,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无名烈士中的一个。王愿坚所要写的,正是这样一种类型的革命先烈。他们为国捐躯,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并不是要革命后代记住他们的名姓,而是要后来者接受他们那一颗为革命、为人民跳动的红心,是要新社会的建设者接过他们手里的革命火炬,一直奔向共产主义。所以,作者在写这位无名英雄临终的嘱咐和动作时,是怀着多么深厚的敬意,字里行间萦绕着无限激动人心的情思:他的双眼虽然紧闭了,但是,他的那只手,仍“高高地擎着,象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直指着正北方向”。

  艺术特色:

  首先着重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反映人物心理。小说开篇,着力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雨雾迷像,阴沉清冷的草地雨景,突出了卢进勇对火的迫切需要。随着情节发展,卢进勇发现了这个无名战士,又通过对无名战士身下的一汪污水的描写,以及结合其中的外貌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他对火的迫切需要,从而引出无名战士的“献火”。在小说结尾,描写了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一簇簇篝火,以及在篝火照耀下的战士们或烤衣服,或煮野菜的欢笑场面,在一个新的角度上说明了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中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纵观全篇,作者将整个故事情节置于一种雨后的阴沉、凄迷的气氛中,既流露出对无名战士之死的沉痛倬念之情,又突出了在这种环境中无名战士留下的火柴所起的作用,使整个环境描写服务于中心。

  “以小见大”是本文的另一个特色。“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在创作中紧紧抓住了“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抓住无名战士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描绘了一个催人泪下、撼人心灵的场面。死去的无名战士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千百万战士中的一名,七根火柴也只是很平常、很一般的东西,但在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者却赋予了两者以新的意义一无名战士代表了无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七根火柴”象征了革命先烈用生命的代价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而这火种终会引起燎原大火。作品以小见大,艺术地概括了一个时代。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篇作品的叙述面很小,可是却具有很高的感情密度,显示出了艺术作品的份量和力量。

  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流露,必然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为了使感情与形象达到有机的结合,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既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使小说具有了“诗化”的特点。在卢进勇发现无名战士这一部分里,作者描写了无名战士被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这些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素描,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而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的神态,更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再看作品结尾卢进勇赶上部队的那段描写,让人觉得似乎在读一首抒情诗,激情饱满,意韵盎然。实际上,这种诗的深远意境,一直是作者感情寄托之所在,一直是读者大受感染之原因。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年)小说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去山东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次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分队长、纵队报社编辑.记者等职。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1954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党费》。1956—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其间写有《七根火柴》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5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后代》,1959年出版短篇小说选集《普通劳动者》。1972—1975年曾两次去红军长征路上采访。“文化大革命”后,写有《足迹》《标准》《路标》《草》《歌》等短篇小说,还与人合写了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