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文朱自清原文

时间:2024-02-02 14:51:21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课文朱自清原文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课文朱自清原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写作手法

  修辞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朱自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1、殷切盼春归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紧接着,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可亲的。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在此。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2、热情绘春景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初春,好一种淡淡的气息;初春,好一派朦胧的景像。“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其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将太阳人格化,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表现了春阳的温暖,更展示出春阳内在的神韵。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图做铺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用“朗润”描写的山,使山富有光泽、格外的洒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偷偷”、“钻”等词语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所谓,“一岁一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这也像征了人类社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且总是向着更美好、更高级的社会进化、演变。“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用的是“反复”(重复)修辞格。嫩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的,长满了园子和田野,视线所及之处都是这绿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这春草绿得多么诱人,而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的是“排比”修辞格。值此大地回暖时节。人们告别封冻了一冬的粉妆玉砌的世界,来到满是绿色的草坪“坐着,躺着”,沐浴着春阳,甚是惬意。和着和煦的微风,开展各种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人得以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排比”、“连环”及“拟人”几种修辞格连用,将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描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将三个“比喻”修辞格连着使用。而这三个比喻句又组成排比句。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将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而且非常逼真。确是花卉争荣,各不相让。这些个花儿,充满了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图的色彩更为丰富、润泽。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的是“通感”和“排比”修辞格。“花”是视觉,作者把它移植到味觉,说是“带着甜味”。看着春华想到秋实——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着实让人过足了喜获水果丰收之瘾。这样的想像不仅拓宽了描绘的视野,更从另一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用的“拟人”修辞格。一个“闹”字。将蜜蜂人格化,非常贴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像。“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比喻”的连用及“比喻”、“拟人”修辞格的套用。草丛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生动。正是这些小野花,与别的花儿一起组成春花大家族,将春天大地装扮得分外靓丽妖绕。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引用”与“比喻”修辞格的套用。句子先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用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非常亲切可感。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比喻”修辞格,这个比喻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容易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倍感母爱的温暖和伟大。“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此句用的是“拟人”修辞格。鸟儿都来“卖弄”歌喉,它们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以“鸟唱”等鸟儿欢快的表现,衬托出人们愉悦的心情,反映出春天给人们、鸟儿、大地上的一切生灵带来了欢愉。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入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修辞格。作者将连绵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这三个比喻连用构成了排比。接着,用一个“织”字,将春雨人格化,也将春雨描绘得异常的湿润。“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宽式的(非严格意义的)“对偶”。作者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加深了春景图中树叶的“绿”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图更加浓墨重彩。图中所描绘的树、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其中,“小路上,石桥边”“披着蓑.戴着笠”用的是“对偶”修辞格,将乡间的各式人等的活动描绘出来。撑起伞,走在小路上、石桥边的人,心情放松.正慢慢地体会着初春的细雨“斜织”;而农夫则为了当年的好收成,借着大好的春光,“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忙着。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此处的“叠音”体现了声音美和语感美。房屋“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共用了三个“叠音”修辞。作者通过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强语调的和谐。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用了两个“反复”修辞格和一个“对偶”修辞格。“舒活”、“抖擞”两个词语的重复出现使前两个语段构成“排比”,有意识地突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不愿辜负大好的春光,正大步迈进春天,以十二分的热情,聚集十二万分的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是“引用”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的套用。农民抓住农时,忙于春耕春种,以使来年衣食无忧。其他行业的人们也抓住春天这一大好时机,通过一番努力,实现生活的美好愿景。

  朱自清在贴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同时,赞美那些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的人们的思想情感。

  3、春之礼赞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将春天比作“娃娃”,是“比喻”和“拟人”兼用。春天原非像别的事物那样可知、可感、可触摸,但作者把它比作新生的娃娃后,就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句兼用“比喻”和“拟人”,将春天比作“小姑娘”。春天渐渐长大,变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笑着,走着”,着实招人喜爱。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是“比喻”和“拟人”兼用,将春天比作“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的“青年”,有理想,有勇气,有作为,敢担当。春天这个“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在此,作者纵情赞美春天。并迸一步揭示出: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因此,应当踏着矫健的春天步伐,去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三个比喻句组成了“排比”修辞格。作者用三个形像化的比喻,渐次排比,讴歌春天,使作品气势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图更加丰润。作者还要以此印证: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以这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简意赅,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表现力极强。

  纵观全篇,《春》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它是一曲赞歌,唱出了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和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气息与魅力。

  字音词义

  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kē巢:鸟兽昆虫的窝。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卖弄nòng: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喉咙lóng:泛指喉腔。

  应和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liáo亮:(声音)清晰响亮。

  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mò:寂静,没有声音。

  抖擞sǒu:振作,奋发。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主题概述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春、人们迎春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问题探究

  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春草图(第3段)、春花图(第4段)、春风图(第5段)、春雨图(第6段)、迎春图(第7段)。表现的春天景物特点: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富于美感;三、似有灵性和情感。

  2.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

  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可参见"整体把握"。此问题的探讨,难在哲理的挖掘,第一,需要品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春天由微小变得茁壮的规律;第二,需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即认识到春的生命力极其强盛,认识到春天是最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由大自然的规律决定的。

  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课文的语言特点,一是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如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本文虽然写于几十年前,语言却全无陈旧之感,说明作者是从文学语言中提炼出了最普遍、最凝定的部分,来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四是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下面列举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做简要分析。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张开了眼”是与“刚睡醒”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机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③“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经常联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激励人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4.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一是比喻,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而且都很精彩。有的突出景物的色彩,如"红的像火……";有的强化动感,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还有的诉诸听觉、嗅觉、触觉等,不胜枚举。二是拟人,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景物都成为有灵性、有情感的。三是排比,见于春花图、春雨图和最后三段。四是引用,有两处,即"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而是综合杂糅的,例如"红的像火……"等句,就是既有比喻又有排比的。探究课文的修辞方法,是揣摩、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

  5.第1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

  不能去掉。两个“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就无法表现出这种急切渴望的心情。

  6.第2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7.“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两个词好在哪里?

  “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

  8.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文中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9.第3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段中连用“坐”“躺”“打”“踢”“跑”“捉”六个动词,描绘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也侧面烘托了春草的可爱。

  10.“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语句顺序?

  不能,因为“红、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浅的颜色安排的,而且要对应上文的桃树、杏树、梨花,所以不能换。

  11.“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闹”字,不仅表现了蜜蜂飞行“嗡嗡”的声音,而且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情景,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花多、艳、鲜的特点。

  1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写春风的和悦,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

  13.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出春天能够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14.文章最后三段运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有无穷的的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思考探究

  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美妙,提高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个人创见。提示学生关注课文3—7段。参考答案: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

  1.春草图(草报春),2.春花图(花争春),3.春风图(风唱春),4.春雨图(雨润春),5.迎春图(人迎春)。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课文的“童趣”和诗味表现在语言上,浅近、清新、优美、活泼,贴近学生的阅读需求;也表现在语言文字所创造的画面意境上,充满美丽的形象,又有引人遐思的深远意境。

  参考答案:可以欣赏课文中的一处描写,也可以欣赏一个段落。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创见。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其书面表达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要有想象的成分,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优美。

  参考答案:第一问参见"问题探究"3中的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二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可以写一个比喻句,也可以写多个比喻句。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课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春日图景。

  示例:我最喜欢“春花图”。在描绘春花图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花儿争相开放的景象写得逼真生动。

  第二题

  有。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文中对春草的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让人读起来有童话的味道,感觉清新、活泼、优美。

  第三题

  这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天的特征,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到人间,给人带来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美化了人间,使人感到活泼可爱,具有“美”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满活力,具有“力”的特征。三个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示例:春天像慈祥的母亲,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幸福;春天像辛勤的园丁,播种未来和希望;春天像安恬的摇篮,温暖而舒适。

  第四题

  1.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人盼春,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这个句子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两个词皆化无生命的事物为有生命的事物,从而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感情。“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的前面,作者将其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初生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3.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是双重比喻,“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其闪闪发亮、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4.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一层薄烟”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整句描绘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

  春课文简介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的散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春》的篇幅很短,全文只有七百多字,共分十个自然段,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个自然段,写盼春的心切和迎春的喜悦;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七个自然段,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形象地描绘,第三部分,即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是对春天的颂扬。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作品评价

  殷玉香:《春》诗意盎然,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谱写了一曲春之赞歌。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学习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学习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板书课题《春》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嗡嗡 散在草丛里 酝酿 应和 黄晕 蓑笠

  抖擞 卖弄    眨眼

  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新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请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派代表回答)

  四、品味语言,学习修辞(形式:合作探究)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1.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小组内先交流,再班内展示)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选派代表对精彩的句子进行讲解。

  形式同上:我们组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学习写作

  1.春天这么美,这么好,在这大好春光里,我们是不是只看看草、赏赏花?

  (小组合作赏析第七自然段,并齐读。)

  2.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讨论,回答。)

  六、拓展延伸:

  老师在这里设置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题完成并交流展示。

  A、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你能不能从其他的文学或艺术形式里找到“春”的影子?

  B、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

  七、当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___的,草软绵绵的()的。

  (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cháo________ān_______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课文中有两处引用,请你填写。

  ①“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八、作业

  请你抓住你眼中“春”的一两方面的特点,写出你心中“春”的风韵,不少于300字。

  春课文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今天在初一(1)班和初一(2)班按我个人设计上了这堂课,感受颇深。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

  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3、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激情高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的调控好,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教学完成的不是那么到位。

【春课文朱自清原文】相关文章:

春课文原文朱自清02-09

春朱自清原文课文初一07-21

朱自清春的课文02-10

朱自清的春原文03-22

朱自清《春》的原文07-19

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07-20

朱自清春的课文赏析07-21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11-23

朱自清《春》原文阅读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