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

时间:2022-07-20 18:14:06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相关内容,供大家欣赏。

  《纪念白求恩》原文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创作背景

  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1939年10月29日,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7]。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品鉴赏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意义深远的纪念文章, 无论思想内容, 还是语言艺术, 都是典范。这篇文章,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文章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 使读者对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为全篇论述他的革命精神提出事实根据。因为白求恩当时是在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 加之又是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在论点提出之前, 非将生平事迹交代清楚不可。文章的重点既在阐述他的革命精神, 叙述生平事迹的文字就愈省愈好,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旨突出。因此, 作者用两个复句、七十多个字, 将白求恩生平事迹的最主要部分介绍得清清楚楚, 而且在“ 五十多岁了” 、“ 不远万里” 、“ 不幸以身殉职” 等词语中, 饱含了赞扬和悼念的深厚感情。生平事迹介绍完了, 作者立即以一个设问句过渡到全文的论题上来。为了启发读者进行思考、推论, 设问句先说白求恩来中国的动机和目的, 然后才问“ 这是什么精神” , 最后予以确切的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一回答的前两个分句, 是递进句式, 而不是并列句式。因为从广义解释和文章分析, 共产主义精神是包活国际主义精神的。所以, 该文的论点是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第一段着重论述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 先以一个长句从理论上将列宁主义所主张的国际主义作了具体说明, 然后指出: “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这就不言而喻论证了白求恩是国际主义者,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 “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的精神, 当然是国际主义精神。紧接着以第二个长句从我国当时的革命斗争实际出发, 提出中国共产党员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的具体要求和目的, 并归结为“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 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至此, 深刻阐明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以及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怎样学习的问题。

  文章的第二段重点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利己”和“越他”是两种世界观的表现, “ 利己” 的思想根源是私有制。无产阶级担负着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使命, 必须同私有制和由私有制而产生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是他的共产主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他的共产主义精神最本质的一点, 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作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可以有许多方面的表现, 然而作者写得非常集中, 抓住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这两个关键, 使读者立刻领会到这确实是“ 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 也就是对党交给他的革命任务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也就是对群众对无产阶级极端热忱。应该说这都是无产阶级党性最强的表现。这一段第一层概活地指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上的突出表现, 号召“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与白求恩这种精神相对比, 严肃地批评革命队伍里某些人在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的恩想和作风。以此反衬出白求恩精神之可贵, 显示出学习的必要。第三层回笔写抗日前线的军民为白求恩精神所感动的事实, 采用否定词的重用, 进一步有力地表明和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证实前面写的“ 两个极端” 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再次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同时点明这种精神就是“ 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第三段论述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联系上文, 可以了解, 他专心业务, 对技术精益求精, 正是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具体表现, 也是他国际主义及共产主义精神在业务工作上一的反映。这一段鲜明地指出, 白求恩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精神,对于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 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这就是说, 应该学习白求恩, 热爱本职工作, 钻研技术, 精通业务。

  最后一段为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题意作结。前五句作者回忆与白求恩生前的交往, 表达沉痛悼念的感情。“只见过一面” 中的“只” , “仅回过他一封信” 中的“仅” , 这两个词都表示了无限怅惜、遗憾的心情。这样优秀的同志的逝世, 最值得纪念的还是他的革命精神, 而纪念他的革命精神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革命精神。因此, 毛泽东同志在叙述了他同白求恩的交住后, 提出“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最后论述了学习白求恩的出发点以及多然的结一果, 突出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堵神” 的无比可贵, 说明了学习这种精神的极其重要。只有学习这种精神,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作者将对白求恩的热烈歌颂和对大家的恳切勉励结合在一起, 使纪念、学习白求恩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该文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叙则简明扼要,议则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叙议有机结合。如:第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段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叙述的内容不但有白求恩同志的情况,而且有用来对比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不良表现,叙述白求恩的情况又先正面介绍后侧面介绍。同是叙议结合,议论的方法也因段而异。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例,第一段着重于事理分析,议论部分先作判断,后作深刻剖析,指出我们如何学习,所以先叙后议,以议为王;第二段着重于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证明论点,所以夹叙夹议,议论点到即止。夹叙夹议,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行论述,立论就有很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对比,摆事实讲道理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进行说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里的对比特别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的四种主要表现相对比:一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另一种是自私自利,“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正一反,分外鲜明。第三段用对比,批判那“一班人”的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把这一内容组织在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内容针对性强,富有现实意义,也使笔锋所指集中,句式富有变化。

  对比的写法,由写作目的决定。该文不仅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为了教育全党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3)语言概括而有力

  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以身殉职”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二是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严密。

  三是对比句式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

  《纪念白求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细细口味以后,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设若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这个人当属白求恩。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满腔热忱。他为了救死扶伤,宵食旰衣,付出自己的全部。可以说,哪里有战争,有伤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手术台上,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依然镇定自若地为病人做手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更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学习的。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毫不利已、专门为人”呢?即使做到了,那他只不过是做到“无私奉献”罢了,那么“毫不利已”呢?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世界上如此多的人,总有那么一些人是做到的,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是不是连“奉献”都不懂了呢?有的人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假如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着想,而丝毫不为他人着想,那我觉得如果是“人人为已”的话,那才会“开诛地灭”。我认为这种精神每个人都得拥有,因为这种精神始终是世界发展的主流。

  刚刚说到,生活中是有这样的人的,的确,我的同学小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我发觉自己的笔不够了,而晚上放学后有担心文具店关门了。所以,在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便叫小斌帮我买几支笔,他爽快地答应了。到了晚上,当我收到笔的时候,发现买错了一支,我也说了一句:“算了!算了!买了就算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十分钟后他又把一支笔给了我,而且是我原先想买的那支。原来,他知道帮我买错笔之后,担心晚上我放学再次买,文具店又关门了,于是马上给我买来一支我想要的笔。而且是他利用下午放学休息时间抽空帮我买的,我知道那些时间是他赶出来的,他赶着吃饭,赶着帮我再次买笔,赶着到学校晚自修。当我拿着他送过来的笔,我心里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他。他替我买笔,是对自己无利的,甚至是对自己不利的,因为这样浪费了他考前复习时间,但是他坚持买来给我,担心我考试时没笔用。小斌这样做,不就是印证了一种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吗?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我应该学习,应该践行的一条道路,让自己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传承白求恩精神的人。

【《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课文纪念白求恩原文11-29

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推荐11-06

《纪念白求恩》阅读答案11-11

《纪念白求恩》的阅读答案10-15

《纪念白求恩》阅读附答案12-14

《纪念白求恩》选段阅读答案10-13

参观纪念白求恩展览会散文08-11

《纪念白求恩》阅读理解附参考答案11-22

小学课文太阳课文原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