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长寿之谜

时间:2022-06-23 02:18:45 季羡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季羡林的长寿之谜

  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分别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家中几乎天天坐满婉辞不掉的客人以及来访者,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一篇篇、一部部尚未完成的文章和著作……这一切,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讲,实在是过于繁忙和劳累了。然而,说来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外,事务如此繁忙的他却一直保持着自称“顽健”的体魄。

  精力充沛、身体顽健的季羡林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 反对为锻炼而锻炼

  季羡林反对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对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

  日常生活中,他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上了年纪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也会忙里偷闲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季老先生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 不挑食、不忌口

  在饮食上季羡林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补品。平时吃的就是普通的家常便饭,早餐,总是简简单单的几样: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一碗绿豆小米粥,就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了。当然,饭桌上也会有惊喜。季羡林的婶娘将她从北大校园中挖来的荠菜,包成鲜美可口的馄饨,就是他赞不绝口的“极品”了。作为山东人,他有时也要提一点小小的要求:一个辣椒,一根葱,以此作为佐餐的调味品。他的家人经常将烤好的馒头片放在他书房的一个饼干盒里,作为老先生工作饥饿时的应急之需。

  ◎ 不嘀咕

  季羡林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也不为自己的健康怕这怕那。他最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百般禁忌:比如吃鸡蛋怕高胆固醇,吃肉怕高脂肪,吃饭又时时计算热量,就连吃水果也要消毒几遍。嘀咕来嘀咕去,钱花了不少,自己却落个瘦骨嶙峋外加营养不良。季老说自己“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补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 生活有规律

  除了“三不养生法”,季老平时的生活也极有规律。每日三四点钟即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或写作,几千字的文章可以一挥而就。7点多钟早饭结束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午饭后,他要在书房的旧藤椅上小憩片刻。而这时,老人钟爱的小猫咪便会跳上他的膝盖,这老“小”同眠的情景,颇为老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童趣。工作累了,他会提起水壶为窗台上的花草浇浇水、松松土,在满目青翠中寻觅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活力。晚饭后,老人会看看电视新闻、报刊和刚收到的新书与邮件,晚上10点钟准时就寝。除极特殊的情况外,这样的作息规律是从不改变的。

  拓展: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

  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羡林的长寿之谜】相关文章:

季羡林的语录精选05-12

季羡林名言09-29

季羡林的经典名句07-18

季羡林的经典句子11-02

季羡林散文02-22

季羡林日记04-07

孤独季羡林09-22

季羡林名言警句12-29

季羡林名言名句04-13

季羡林的作品合集10-18